火光(中文書)

書名 火光(中文書)
作者 楊書軒
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2-22
ISBN 9789863235132
定價 380
特價 79折   300
特價期間:2023-08-25~2023-10-05
庫存

即時庫存=5
分類 中文書>華文文學>現代詩

商品簡介

你是有曲線的燈
我在黑暗中摸索
讓萬物充滿明亮的時刻

從愛慾、自然、到故事,詩撩起我們內在的光亮,很可能也是他人黑暗中的火光。

楊書軒把十年來執行企劃、流浪、縱身於生命中的種種挫敗和幸福,融鑄成詩藝,以詞語摩擦詞語,聲音敲擊聲音,意象繽紛、音韻細膩、奔放,詩中的結構,由小至大,如有機的蜂巢。

所有已逝的愛、遠去的夢和風景,彷彿餘燼復燃,藉由這道火光,詩人歌頌愛,更無懼於探討人性的矛盾與黑暗,只為穿過孤獨和痛楚,重獲一份勇氣與自由。

擎起火光,帶你走入愛與生與死背後,那明暗不定的地帶,與你偕行,在漫漫長夜中,點亮一棟溫暖明亮的小屋。

▌內容特色

● 封面攝影
拍攝於廣西瑤族山谷(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流浪計畫)。

● 收錄得獎相關作品
2020時報文學獎佳作獎〈茱蝶〉。
2021林榮三文學獎新詩入圍〈塊莖〉。

● 收錄《火光》四輯:前兩輯為抒情之火,後兩輯,逐漸進入敘事和戲劇性獨白而擴大成為容納多重觀點的鏡像。

輯一、生生
引自《周易》:「生生之謂易。」藉由詩句化身成為亞麻、蜂巢、無花果、藍莓、塊莖等生生不息的意象,因為狂喜而膨脹,也因為疼痛而墜落。

輯二、火光
讓餘燼復燃,燃起暈船也無悔的熾愛時光。將「活」轉化成為詩之「火」,讓火焰一路燎入神話、歷史、燎入性與愛的核心。

輯三、偷馬
從抒情轉為敘事,亦像波赫士所言,融合詩與故事的吟遊之作。

輯四、老哥──關於「我」的成長史
以「成長文本」為概念,獨立成篇,又環環相扣形成長篇的結構。以「老哥」為引導者,展開從童年到成年,與世界種種衝突、磨合的歷程,為重生的「我」置入新的火光。

▌名家推薦

黃智溶(詩人):
一股獨特的魅力,洋溢著青春與熱力,類似於地中海、加勒比海、南太平洋小島。再調和一點雞尾酒式的苦味,適合躺在碧海藍天的度假沙灘上,吹著微風,細細品嘗。

吳懷晨(詩人、北藝大教授):
詩人替字詞抽出嫩芽,讓詩核豐盈而膨脹,夏日燃點中幾乎炸裂。這是一本堅實的穿越虛無,穿越花崗岩的詩集,是在靈魂深處持續挖掘而後等待春雷乍響的詩篇。

嚴忠政(詩人):
如果我這一生讀到的第一本詩集是《火光》,我會更早知道甚麼是「質感」——那種有觸覺的文字,帶你撫摸晨光雨水、無花果最核心的愛、藍莓或耳墜,乃至摸索中的瓶身⋯⋯感官的交綜複合、意象的演繹推揉轉進,楊書軒的詩藝就是一種態度。對文字抱持恭敬的態度,形成眼下的文字質感。

蔡琳森(詩人):
比之輯一、輯二的心景描摹,輯三、輯四的詩作帶著更迫切要驗證異變效力的熊火熾光,導引詩人向更宏大動力的覺察,它是掌持著相對冷硬堅毅的鋤尖,觸擊匍匐敘事地面下的塊莖,這些貯藏遠近沉悶響動的纖維器官時時以芽眼瞻望語言鈍器的造訪。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火光

作者簡介

楊書軒東海中文,東華藝術碩士。曾獲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蘭陽文學獎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想地圖執行人、金門駐縣藝術家。曾任主編、策畫走讀與書寫工作坊。著有雙詩集《鳥日子》、《馬克白弟弟》。喜歡做夢,懂得採集光線,植入生活。

作者自序

火與活多年前,在瑤族的山谷住過一段時間,那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我與熟悉世界的音訊全然中斷,彷彿沒有時間了,生活如此簡單,我卻體會到一股前所未有的粗獷與野性。我們煮玉米粥、下麵、談天,都圍繞著火塘。瑤族人笑笑的說:「沒有火,我們就活不了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火,也是活。我親近火、觀察火、被火照顧,那不像我們世界的火,被機器馴服,被關在小小的容器裡如工具,那是活生生的火,生氣勃勃、善於聆聽、或許也有其「陰暗」,然而我特別喜歡牠餘燼般的神秘,在深夜時,那是人們圍著火焰把故事傳遞下去的那種火。好幾次,身體冷顫,頭暈腦脹,這些吃木頭、吃玉米梗(如書封攝影)長大的火焰仔們,向我伸出指尖,熱氣通過我的指尖傳入體內,那像是一把巨斧向體內劈砍,直到冰裂,熱氣湧現,火焰寫入我心深處。多年後,身心受到不少磨難,在漫長的復健過程中,重複那些治療、姿勢、動作,情感的波折彷彿與之串通,協同來打劫,內心不免晦暗、近乎燒盡時,看似古老的詞語「火光」逐漸從我體內躥出──像文字與文字敲擊、聲音與聲音摩擦,一如肉體與肉體因為碰撞而有了光亮。我彷彿又回到火塘邊,放入木柴,撩撥炭火,向牠吹一口氣,看著牠從餘燼中逐漸活過來了,向我吹了一口氣,撩撥餘燼中的字句、和那些無以為繼的夜,讓我也逐漸火過來了。我想詩的本質,不就是讓人「活」也讓人「火」嗎?哪怕是「火大」,搞不好還是熊大。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到:「火是世界的本源,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火與萬物可以相互轉化。」於是「火」與「活」,相互轉化,像愛與慾、熱情與冷靜、生與死、獸性的奔狂與植物萌生、靈魂的墜落與上升等等矛盾、衝突、充滿辯證而生生不息的源自於心動之處,都被轉化成為另一種火光──詩之火光。我也像是一位漫遊者,將旅行中的植物、大山、神話、家鄉的雨水等沿途采風而來的吉光片羽,變成詩的故事和結晶,很可能這也是一本不負責的「導覽書」,邀你同入歧途,走入愛與生與死的背後那極寬闊、極明亮、也極陰暗的心之地帶──在那裡我們的生命如此閃爍耀眼,有的全然熄滅,有的正等著你重新撥動詞語和渴望,像蘊藏在餘燼中的詩和火光,一瞬即逝,隱隱躥生。

名人導讀

指出萬物的「火光」嚴忠政(詩人)如果我這一生讀到的第一本詩集是《火光》,我會更早知道甚麼是「質感」—那種有觸覺的文字,帶你撫摸晨光雨水、無花果最核心的愛、藍莓或耳墜,乃至摸索中的瓶身⋯⋯感官的交綜複合、意象的演繹推揉轉進,楊書軒的詩藝就是一種態度。對文字抱持恭敬的態度,形成眼下的文字質感。例如,〈生生〉的其中一個子題,楊書軒是這樣處理「死」的:「活不過今夜了/我們拆下死的每一根筆劃/讓散發著松香的氣味,燃出天光」。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死當如松香的氣味,又能燃燒照亮萬物。當這些,也隨聲響流動。那聲響,以饒富意義的心跳,以和煦如君子的音質,不慌不忙地貼合生活中的心志迭宕!沒有多餘的打磨,也不會有粗糙的礫石。字和字的組合音、節奏的行止,就在長短參差之間,有了聆聽麥浪般的體驗,這又讓詩中的音樂性也有了質感。例如〈亞麻〉一詩,生活細節都成了詩的「纖維」。質地舒爽的語言情境,它和我們的生活呼吸是那麼的貼身,又保有寬敞與輕鬆。即便讀到最「合身」的段落,那些投影到面前的情境,一句「早安」或「夾雜夢魘與灰燼」,都可以讓我們活得從容—可以告訴自己,生活的質感應該是「透風」的,不管有汗,抑或不能被識破的淚水。以上的「質感」,基調是抒情的。即便到了輯三之後的敘事方式轉為長句的急切或獨白,乍看是更有個性了,但還是純良的。就像稚氣未脫的孩子,將一整串髒話排列在一起,也只是為了堆「積木」。而成熟的詩人,像楊書軒這樣收放自如的詩人,當你和「輯四」那位「老哥」站在一起,積木建構的是自己城堡。詩人會帶你抵達他所展示的語言—是的,語言是有展示性的。它可以讓人帶著現實世界的臟器與肢體,去感受另外一個維度的空間。甚至創建自己的王國,或創建自己的神祕組織!而且以自己創建的語言,來和許許多多「在鏡前破碎」的靈魂對話。因為:「詩像鏡子,即使你破碎了/在它面前,你是完整的」,並且也和其他同樣頻率的人對話。有點像是世界末日了,「我」必須選擇一種的新的通訊方式,逃避滅絕。再則,整本詩集中所隱含的辯證,也是在深入文本之後,另有挖掘的境地。楊書軒分別解構原本對立的單元,重新審視,發現它們在解體(去中心)之後也存在著與對立面相似的元素!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互相糾纏的,生與死、愛與恨都沒有絕對的邊陲,而「書寫」可以透過結構設計,組構出多層次「相襯」的意涵,並探究身處其中,思想主體如何在衝突、碰撞之後,在面對此前既有的困境時,又如何以新的認知,辯證出新的感知狀態。特別是對於「明亮/黑暗」這類相對立的狀態,各別重新審視、重新定義,並且讓它(發現自己)也具有對立面的的元素。例如,讀到〈愛的故事〉的最後一節:我們喜歡關燈後的遊戲 那時身體看不清身體 手尋找手觸覺尋找 指紋的回音踏入深淵的腳 被另一隻腳勾住能抵達深處 我們才懂得漂浮你是有曲線的燈我在黑暗中摸索 讓萬物充滿明亮的時刻那些「看不清」的,可以在「指紋的回音」裡辨識,變得「看得清」;有些是要在感情的深淵「陷溺」(被另一隻腳勾住)之後,才得到「漂浮」。更因為「黑暗」才學會「摸索」,一切啊,真的就給了我:指出萬物的「火光」。在詩的辯析論證裡,詩人都是有「理由」的。理由來自於「生活中的種種思考」,只是他們省略了中間冗長的邏輯性敘述,直接付諸直觀。不同的作家再以不同的視角、語言、腔調去言說。又,既是「生活」就有其生活中的現實,書軒的詩也就少不了現實中的離散、壓抑、變形。不難發現,「辯證」必然有其初始的衝突矛盾!只是辯證的過程與結果,並不是那種「非黑即白」的狀態,而是讓書軒的衝突矛盾走向節制的美德,隱含在語言結構之中。或者說,在辯論的賽制裡,詩歌不是為了贏,是為了某種問題意識、為了重新審視「存在」。我們也是存在於詩集中草本植物、果蔬或蛛蝶。奧登(W. H. Auden)認為: 「詩最大的功能,在於沒有功能。」是的,它不能拿來換成薪資單,不能用來設定力矩磅數(一個意象不能當成一個扳手,不能用來扭轉可計算的施力),它只讓你在某一刻感知到生命的指點性,好像你最深切、最難以言喻的感受或某種疑惑被先知說出來了!這就夠了。詩集的最後一首是〈塊莖〉,它與「輯一」的〈塊莖〉遙相呼應,卻有不同程度的指涉與不同的對話者—同為多年生植物膨大的部分,同為營養素貯藏器官,同樣汲水用以越過冬旱試煉,就像我們有同樣的太陽升起,但在「輯一」的〈塊莖〉,黎明是在「你」的土壤理孕育而出的「塊莖」,是可以將疲倦、被擊倒的身形蜷縮為「種子」的依存狀態。書軒說:「我喜歡黎明升向你的高峰」,詩人相信,這樣才會有你的愉悅、我的快樂。「我們」同體一式,是互為光華的抒情。到了最後一首的〈塊莖〉,對話者從個人弦音的「你」、「我」,轉為虛構的「我」。當「我」重新檢視這個世界,現實能否給我想望之境?尤其當不曾止息的「我」往更深處探去,「那裡陰暗、焦灼、狹窄/還要多久才能觸及,我不知道」,知道的是,其他人的根也是這樣緊緊繫住的。在「莖塊」那裡,「我們是這樣熱切的活過來了/縱使已不再完好」。人一生都在練習。練習離散,更練習見面。我讀《火光》,一再練習的是,當這本詩集的語感語境穿透我,我也要是那個有光的人。

章節目錄

推薦語亞熱帶慵懶的氛圍──黃智溶給火光的贈詞──吳懷晨推薦序指出萬物的火光──嚴忠政面對火光時誕生的六種思考──蔡琳森輯一/生生春櫻亞麻塊莖無花果藍莓夜蜂巢麥田楓樹林抹草無愛繁殖生生蘇菲萬物在詞中閃爍輯二/火光凜冬將至火光封鎖伊甸燃燒的畫像旅館鹿色之光明亮的滯留精衛生之慾靈魂樂新生海神狂舞鏡子遊戲輯三/偷馬偷馬夢山愛的故事長假我同學今日公休浮生影展輯四 老哥──關於「我」的成長史土芭樂的春天給我詩意奔放的青春無愛可赦茱蝶塊莖後記 火與活
oracle.sql.CLOB@378a4d1
客服 02-2570-1233 | 會員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PC版 TAAZE | Mobile版 TAAZE
Power By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