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青山拓央 一九七五年生。於慶應義塾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京都大學人類・環境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是以哲學的觀點考察時間、言語、自由及身心關係。二○○六年,獲日本科學哲學會第一回「石本賞」。二○一一年,於「文部科學大臣表彰科學技術賞」以研究團隊得獎。主要著作有《分析哲學講義》(筑摩新書)、《新版 時間旅行的哲學》(筑摩文庫)、《哲學化〈我〉的哲學》(講談社,共著)、《時間學概論》(恒星社厚生閣,共著)、《現代形而上學論文集》(勁草書房,共同編譯)等書。
譯者簡介
高彩雯臺大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有時寫專欄。喜愛文史、散步與貓咪,家有二貓。譯有《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台灣交錯的時空之旅》、《跟貓咪快樂同居》,共著《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looky.kao@gmail.com
名人導讀
幸福,是一種共振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這是一本討論幸福的哲學書。作者寫得非常有系統,針對「幸福是什麼?」、「如何達成幸福?」,以及「為什麼人人都應該追求幸福?」提出了有關於「what, how and why」三方面的問題。在回答這三方面問題的過程中,作者也在本書裡提供了非常多的議題。在這些議題中,讀者可能會一時之間抓不出頭緒,不理解這些議題展現的內容是什麼。但經過反覆的閱讀,就會發現,本書的系統性之強,讓本書所問的主要問題,都離不開「幸福是什麼?」、「我們要如何達成幸福?」,以及「為什麼人人都應該追求幸福?」這三方面的答案。首先,作者開宗明義,問幸福是主觀的認知呢,還是客觀的判斷?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強調,幸福是在「覺得幸福」與「覺得不幸福」之間的相對感覺。有的時候,這個相對感覺不但來自於我們日常的生活,甚至來自於我們對別人,尤其是對同性,看到他們的好,因此而產生的嫉妒心,都透露出我們對於幸福的認知。我必須坦白講,對於別人的幸福產生嫉妒心,絕對不是長久的幸福根源,更不是一個幸福人生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嫉妒的感覺告訴我們,我們所企圖追求的幸福,完全來自於我們跟別人的感覺作比較下的結果。這個結果的認知,其實就是幸福是什麼的主要根源。其次,在如何達到幸福的人生這個問題上,作者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為我們作了回答。亞里斯多德認為,追求幸福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做法就是要先確立人生的目標,然後以實際的活動,來實現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就像是提升自我一樣,其中要以優秀的性格以及堅強的意志,作為主導的力量,然後每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就像受教育一般,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的習性,轉換成為實現目標的習慣。在這個習慣的引導之下,每一個人自然而然就實現了他個人認知的幸福。這是任何西洋哲學史中都有的,有關於如何實現幸福的標準答案,但這個答案,對於處處以日常生活為主導的作者而言,是不夠的。他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讓我們知道實現幸福的精義在哪裡。他問:幸福的人生是一次性的滿足呢?還是不斷的提升?如果某一個人,他的大腦機制退化到像嬰兒一般的狀態時,在這種狀態中,他完全不知道痛苦,只會傻傻地笑,而且這個笑的表情,不斷地為我們傳達出幸福的徵兆時,那麼,我們會認為這個人滿足了他幸福上的需求嗎?答案極有可能是否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幸福不是一次性的滿足;因為幸福人生的追求是個人的事情,甚至不完全是別人認知的結果。因為是以個人的認知作為主導,所以幸福的達成,需要自己知道自己很幸福!換而言之,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幸福的狀態之中。為什麼要追求幸福?作者答案很明確,幸福會以各種外在性的方式,敲開我們的心扉,迫使我們作出選擇。作者以實在論與觀念論作為區分。在這對哲學概念中,實在論強調幸福有客觀的論斷,因此幸福是世界中的一部分,而你個人的認知,完全無法影響世界的真實。反之,觀念論則認為,所謂的幸福,根本是我們認知下的結果,所以幸福的認知基本上都是主觀的,沒有客觀的清單。實在論與觀念論的對立,讓我們在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成為必須做選擇的結果。這些結果,當然都成為我們實現人生目標,追求幸福的最主要的動因。例子很多,比如說健康、金錢、工作、地位、結婚、孕育子女等等。健康重不重要?金錢重不重要?工作重不重要?結婚重不重要?子女重不重要?這些判斷,都跟我們的幸福息息相關,而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比較性的問題。比較性在說,它們不全然就是幸福的定義,但是絕對與他人認知下的幸福人生息息相關。有的時候,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活得幸不幸福完全是個人長期抉擇下的結果,但我們依然無可避免地需要他人的肯定,原因是我們活在一個人倫的社會中。在社會中,我們需要他人,但我們並不因為他人,而失去主導自己生命的特權。本書最後,針對如何得到幸福,提供了精采的答案。作者認為幸福由三樣因素組成,第一,活得快樂;第二,能夠滿足欲望;第三,在客觀認知下有幸福清單。他的答案是想要幸福,那麼我們必須活得快樂、滿足欲望,以及擁有這份幸福清單。這三者的綜合,作者用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概念,叫做「共振」,來標示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共振」的結果,不是幸福的定義,但是擁有它們相互影響的結果,卻是大多數人認知下的幸福。「共振」這個概念,清楚地指出,幸福不再是主客觀的結合,也是內外感覺的交集。同時,作者用戀愛作為比喻,說明所有人追求幸福的心情。他認為,追求幸福的感覺,與追求戀愛的感覺是一樣的,都是那種不做會死的感覺。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嚇了一跳,明明是一件追求幸福人生的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做會死的結果呢?經過我反覆閱讀,發覺作者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都聽別人說,沒有不褪色的愛情,愛情的下場就像是物理學的定律一樣,由熱而冷,但每每遇到談戀愛的機會時,人人都會毫不遲疑地重蹈覆轍,追求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幸福也一樣,沒有人敢說他會得到或是已經得到完美的形式,可是也沒有哪一個人,會因為前人的經驗而退縮,拒絕追求幸福。因為這種矛盾的性格,所以作者稱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叫做「錯覺」,但他也說,因為人人都沉浸在這種錯覺中,所以這種錯覺,反而成為了具有客觀性的錯覺。這個矛盾概念,正是本書書名的要旨,幸福為何是哲學的問題?我以非常誠摯的心情,向國人推薦本書,並希望國人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仔細地發現本書中的系統性,並藉著閱讀,開創一個幸福的人生。
名人推薦
★ 徐茂瑋(麗山高中教師)任高中導師第四十年,我的教學核心為安身立命,是故一直探究什麼是安身立命?怎麼才能安身立命?為什麼要安身立命?藉各種教材、情境,引領學生思考、討論並實踐之。趨吉避凶,離苦得樂,該是大多數人的傾向,因此「幸福」成為人們懵懂中的人生目標,本書提出關於幸福的疑問:幸福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幸福?為什麼一定要幸福?正與我的教學主軸契合。作者層層嚴謹推論,讀者亦得耐心思繹,書中未必有答案,卻開拓好幾扇哲學思考的窗戶,是一本啟發人探索安身立命的好書。★ 陳正菁(浮光書店.店長)幸福是世俗又崇高的哲學命題。電影場景經常出現「你幸福嗎」這樣的對白,直到影片終了,編劇、導演和演員們仍無法給出完美答案。然而,到底「什麼是幸福」?幸福在內還是在外;幸福是精神還是物質;幸福是至善還是至美;幸福是甜的還是鹹的?愛與被愛、生者與死者,誰比較幸福?本書提出追求幸福的哲學線索,欲望滿足與客觀福祉並不總是對等發生,亦無法確保「幸福感」的同步共振。作為讀者的我則不禁想,那些勇敢宣稱「我很幸福」的人,何等幸福;即使他們並不真的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幸福」。★ 廖育廷(「沃草烙哲學」寫手)由於我目前研究的哲學主題即為「幸福」,因此對本書所引用的文獻頗有共感。我發現這本書有兩個令人驚豔之處,一是青山拓央淺談的西方哲學文獻,大多是著名文獻。所以,讀過這本書,你也大概對幸福的各種哲學議題有了初步理解。二是青山的幸福說從特別的角度出發。不同於傳統的幸福三理論,青山探討的不是幸福的本質,而是怎麼在個別的選擇情境中,權衡哪個選項更能帶來幸福。這是其「三階段」幸福說的一大特點。總體而言,對初探幸福哲學的讀者,這本書能帶你入門。對幸福哲學具一定程度理解的讀者,青山的三階段幸福說也具有啟發性。★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幸福,是現代人追尋的目標,但人們往往搞錯方向,越走越遠,不斷追尋一些立即卻短暫的快樂,但帶來更長遠的痛苦,還一直以為幸福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一直無法如預期般獲得幸福之後,當你對現有的生活方式心生懷疑,並感到迷惘時,試著仰賴智者們兩千年來苦思的哲學智慧吧!讓青山拓央教授帶著我們走入各種關於幸福的哲學世界,一起思索,何謂幸福?究竟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章節目錄
推薦序 幸福,是一種共振序言 三個問題/「為什麼」的對立/主觀與客觀/提升與滿足/關於本書第一部第一章 幸福是什麼?幸與不幸的相對論/羅素的「熱情」/油然而生的嫉妒/經驗與倫理/中庸與習慣/情緒的中庸之道/eudaimonia/是活動還是作業?/賦予活動的價值/人生的目的第二章 幸福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很幸福……拍手/實在論與觀念論/現實的背後/幸福的外在性/世界與時制/時間和搭便車/交叉分配/止於當下/形式的特徵/「善惡」的意義/實在與規範/正邪化與逸脫第二部第三章 形塑幸福與不幸的事物〈1〉健康與金錢/工作與地位/結婚與生子/育兒的個別差異/夢媒的懷疑/翻譯問題/調查的問題/心理學的建議/比較來的幸福/關於貧富差距/自然而然的未來第四章 形塑幸福與不幸的事物〈2〉成功者的建言/學習風格/被重視的感覺/美好的討論/同船渡的倫理/灰色男人的時間/剩下的時間/一個一個裝箱/個人電腦的前世今生/敘事的完美主義/死和鑑賞第五章 附錄:給小朋友們相反的祕密/發聲/照順序玩/遷怒的祕密/一百分和零分/外面的世界第三部第六章 為什麼一定要幸福?Why be happy?/輕與重/蘇格拉底的謬誤/共振的事實/客觀清單/兩個問題/三階段問題/共振的理由/從做選擇的人的眼中看來/群體的幸福/宛如戀愛之物第七章 幸福為什麼成為哲學問題?——或者關於《單子的領域》戰慄感/相互侵蝕/與神遊戲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