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莉敏一九八五年生,台中人,東海大學中文所畢業,現職文化行政。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散文首獎。
名人導讀
野獸般的雙生精靈——楊莉敏的散文進化 周芬伶好幾年前她寫一個同學從就讀的大學九樓躍下自殺,寫的非常冷靜,隔一年,我的學生也從那裡跳死,那幾年我們都在巨大的死亡陰影中,各自逃生,她的書寫從冷靜中開展一系列野獸書寫。有些人天生就會寫,很早就自成一格,本能地直探原始與人性底層,這樣的寫作者,通常不需要老師,也不需要人親近,如此冷情,我見她的次數寥寥可數,但在我心中學生的才氣有個排序,她一直在很前面,卻寫得很慢,第一本書比我還晚,都三十有餘了。莉敏很瘦小,最瘦時只有三十幾公斤,像個沒發育好的中學生,她的瘦是漸進式的,只因胃口越來越小,一年瘦一公斤,大學到研究所畢業瘦八公斤,她吃全素,而且只吃家裡種的菜,因此自然地變成現代隱士,連出門都懶。這個很難養很難活的人,寫的當然極少,也不會迎合市場而寫,然而那隻筆彷彿有電光石火,輕輕啪一下就自燃。她是我的論文指導生,卻從未打過手機找我或約見面談論文,逼得我常用手機或臉書追人,問她原因,她說:「因為我怕你逼我寫文章。」沒想到我在學生的印象中如此壓霸?我會注意特別會寫的學生,但不會逼他們寫文章,更何況好文章不用逼,自己會想辦法寫出來,在這方面她跟包子(包冠涵)很像,怕見人怕看到老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只有盡量不出聲不見面,讓他們當他們自己,完全放任。離開東海多年,已成失聯的狀況,她考上公務員,無法想像他當OL的狀況,在一堆婆婆媽媽中送公文,蓋印章,然有一種人,會自動產生分身或異名者,混在人群中當空氣人,另有一個自我冷視世態,在暗夜中不停書寫。雙生或並生是她文章中的主要意象,也是她生命的存在樣貌,不是雙面薇若妮卡或納西西斯的水仙癖,而是人與獸,女人與女孩的並生,或是轉換。她具有七年級世代的共同特質,同時具有她自己的獨特性,共同的是文青與憤青的揉合體,是太陽花般地熱血與自覺,關懷弱勢、喜愛動物、生活有品味:她自己沉默寡言,害怕人群與社交,在清水老家養貓摘食自家菜園的菜,過著接近隱者的生活。一直到出書,我們才仿如初識般在臉書上將那條斷線連結,且有了較長的對話。並藉此回顧她長達八、九年的散文創作。凡事疏離的莉敏,在二十三歲就拿到聯合報散文首獎,那篇得獎作品〈看太陽的方式〉,還曾經被抄襲:遠方的沉重雲層很朦朧地透出陽光,原本深藍的天空開始滲出粉橘的色澤,我被洶湧的海浪靜靜地推向太陽升起的邊界。常常看不到太陽,也不知道緩慢的逐日方式會不會因為日照過少而不適生存,但是我不要劇烈而直接的光線曝曬,也不要大步大步、無法遲疑的陸上追逐。腐敗的病菌在海底釋放出來,沒有人在意,也不會變成汙染源,它們是養分,在包圍著我。我在做追尋的習題,於是每天都是一種練習,每天都渴望得到陽光而自我進化,雖然常常一切都很平靜,一切都沒有發生。但是健行的稀疏人群此刻開始從我的身後超越而去,每天從黑暗裡甦醒,然後朝著日出的方向,一點點地重複、修改逐日的練習,我們安靜地走,偶爾停頓,我們想以此度日。她的文字乾淨,看似簡淡,其實爽利到令人發寒,描寫孩童之孤寂、校園之暴力、社會之殘酷,隱約而閃動著性靈光芒。描寫一個在學校受到排擠的女孩,第一節「日蝕觀測,寫的是老師要同學去看日蝕,被怪咖不合群分子,她常在被罰站時觀看麻雀遊戲,她不喜歡日蝕,喜歡完整的太陽。第二節「拋物線」,寫的是老師帶同學玩發射火箭的遊戲,並勸告她不要與處在「畜牲道」的同學往來,當然,她也被視為畜牲中人,當同學的水砲往太陽投擲時,看似接近,其實沒有,當她投擲時,水砲拋出完美的拋物線,她覺得她射中太陽;第三節「海底日照量」,女孩到了海邊,想近些看太陽,卻一步步往海裡走,她想得到真正的陽光,重新生長一次,或者得到自我進化的機會。看似有點殘酷,卻饒富詩意與深意,「太陽」在這裡作為光明、自我進化的象徵,每個都想追求光明,卻很少注意到那長期處在黑暗中的人,他們或許個性獨特、有先天之不足、或害怕團體生活……因而自卑被打入「畜牲道」,偏偏作者是喜歡畜牲的人,她極愛小動物,許多流浪動物都會自動粘上她,她養著牠們,更認同牠們,有時動物比我們還有靈性。這篇文章的主旨也就是「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分節的方式造成節奏感,一段比一段深入且哀傷,令人想到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個女孩不見了,環境的殘暴一點一點吞蝕她,她卻覺得自己照老師的話看太陽,以此達到自我進化。一個無法融入正常體制中的小孩(裡面的我通常停留在小孩),正常的我與逸出現實的小孩幻影同時存在,如同〈The double〉中的我與小傢伙,小傢伙或者是作者的另一投影,有時他是醜醜笨拙的的幼童,有時是被性侵的女孩,有時是在海邊用美工刀自殺的少女……。我所期望看到的統一、和解、溫暖,最後總是落空。只有在〈離開你是因為我愛你〉中,不喜歡說話,每天關在家裡的叔叔,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讓祖母非常擔心,在祖母死後,他走出家門到菜園中種菜,看到人也會對答,每天送菜給親人,有時送花供佛,「愛的力量好像在以離開的方式,發生在小叔叔身上,既是末日,也是重生。」,在日本三一一地震後,經歷奶奶與叔叔的事件,她的胃被叔叔的菜與愛綁住了,不再吃外面的食物。這時的莉敏變得童真、明亮、溫暖,我喜歡這樣的改變。現在莉敏神隱在清水老家,養了一隻跟我家芙羅拉很像的貓,每當有流浪貓向她撒嬌,她就被賴上了,叔叔的菜園國滋養她,她則滋養野貓國。本書的代表作〈世界是野獸的〉,得中國時報文學獎首獎,這篇文字特別平靜,卻有著怪異與變態的氣息,文分五段,分別寫愛冶遊父親、常來露出性器的長輩、母獸(吃貓子的母貓)、夢見自己的車子後廂有具屍體、祖母死後她發現自己的手老去,像獸足,從週身的野獸,發現自己漸漸成為野獸,這發現的過程如此驚聳,像是當頭棒喝:而曾經握過柔軟的掌的我的手,卻在奶奶死後開始變得乾枯冰冷,彷彿在代替著奶奶,在這世上繼續活著、繼續年老。奶奶未曾老化的手,在我的掌心重新衰老一次,我們重頭來過,奶奶,那樣溫暖柔軟的手是不行的,因為這個世界是野獸的,看似人模人樣,卻要生出獸足才行。於是我也這般人樣,擁有一雙日漸粗劣的獸掌,從甜膩的舊日童年泥沼裡奮力躍出,踩進成人世界所鋪設的人工產業道路裡,然後拔足狂奔,不斷上演一場又一場相互追逐、吞噬彼此的無聊遊戲,從此以後只為生存、滿懷獸心地隨順這世俗的一切。人確實有其衣冠禽獸的一面,然總是帶著各種虛假的面具,作者以孩童似的純真指出國王新衣的假象,成人是否是變為獸的過程?菩薩心腸的莉敏有時犀利誠實地讓人害怕!她的超高的自覺與良知,像照妖境般,讓人無所遁形,這樣的才性讓我想到芥川龍之芥與柯慈,他們不只是人道主義者,還是揭露人性的高手,一個時代有這樣的作家,會讓我們靈魂清醒。近期的〈不散〉獲林榮三散文首獎,這個三冠王很會拿獎,會拿獎就代表很會寫嗎?只能說獎緣深的有兩種,一是寫手,一是天生,〈不散〉是她作品較弱的一篇,我並不覺得特別好,想是無法遮掩的獨特筆路,也可說是一種天生的才性,很容易被看見,這一點跟包子也是相像,他們越隨興自然的作品,越是超拔。莉敏的人性觀在悲觀中有著絕望,在達爾文進化論之前,人在神下卻緊臨神;之後人為獸化,趨近於獸。有現代小說多有獸性的描寫,散文則不能,頂多是沉淪與發瘋,新世代散文作者,勇於面對獸性與逆倫的一面,莉敏著重人成獸的過程,成人化即野獸化,讓她只有不斷退縮,以保有最後的童真,因此她描寫的自我常停滯在童年,看似純真,其實是消極退縮的;而莫澄認為人在失去清明時即是獸身,只有清明才會回返任身,因此她看似消極,其實積極,他們各自寫了當代人的野獸狀態,邪惡但真實,當神遠去,神聖性蕩然無存,我們僅存的將是最後的良知與清明。
章節目錄
推薦序 野獸般的雙生精靈——楊莉敏的散文進化 周芬伶推薦序 歡迎進入楊莉敏的異想世界 宇文正卷一 世界是野獸的The Double沒有名字的怪物高度進化世界是野獸的Dagger一棵塑膠樹販賣世界末日安妮蘿莉卷二 看太陽的方式看太陽的方式無痛.粉紅色瞪鞋華麗的冒險向日葵如羊流卷三 不散吃海的人Tears in heaven離魂離開你是因為我愛你不散松子哥斯大黎加準備關閉所有動物園壞日子.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