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卡倫‧荷妮(Karen Horney, 1885—1952)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新佛洛伊德主義主要代表人物、20世紀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卡倫•荷妮在促進精神分析學說進一步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是社會心理學先驅,對於「焦慮」的研究貢獻相當大,並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在人格發展研究中,主張分析社會文化帶給人的影響,遠比佛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適當。1941年,以荷妮為首,於美國設立了歷史性組織「美國精神分析促進協會」,並設立「美國精神分析學院」,由荷妮獲選為院長。她並確立了該組織的宗旨:「對佛洛伊德所創設的理論基礎抱著自由質疑、容忍及虛心不偏激的態度,以促進精神分析的發展……我們相信人類天生是具有建設性的,必能創造出一個環境,在此環境下個人的潛力都能受到鼓舞而抒發出來。」其著作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學》等等。
章節目錄
【編者序】從精神分析與心理分析,解開內在衝突的療心之書【前言】從心理學理論,撫平我們內心的衝突【導讀】人格混亂和缺失,正是精神疾病的成因Part 1 /認識病態衝突以及患者如何試圖解決第1章:激烈的病態衝突衝突是人類的特權,也是無法避免的負擔看清衝突的先決條件:健全價值觀病態衝突的特點:無意識性、強迫性、不相容性正常衝突與病態衝突的區別:兩種衝突的距離與意識程度第2章:基本衝突證明衝突存在的兩大標誌:精神疾病症狀、相互矛盾了解相互矛盾,才能進一步探索衝突本質佛洛伊德如何看待內心衝突與精神疾病的關聯榮格如何看待內心衝突與精神疾病的關聯荷妮如何看待內心衝突與精神疾病的關聯面對衝突,孩子可能採取的3大態度態度1親近他人態度2抗拒他人態度3疏遠他人面對衝突的三種人格傾向如何影響外在行為不相容的三種人格傾向,造就精神病患者龐大的內心衝突第3章:親近他人的順從型人格順從型人格:不斷追求他人的喜愛與認同人格特徵1需要他人的喜愛與照顧人格特徵2缺乏自信人格特徵3依賴他人的評論理解精神病患者如何壓抑相反趨勢,加強其主要傾向患者壓抑攻擊性衝動,用以維持自己的人格完整依次面對衝突的各種面向,才能克制順從傾向愛情與性慾對順從型人格的作用患者嘗試消除衝突的特點:在不改變衝突的情況下消除其不良影響第4章:抗拒他人的對抗型人格對抗型人格:世界是一個競技場人格特徵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格特徵2想要獲得權力人格特徵3沒有過失感人格特徵4現實主義對抗型不只排斥支持與友善,同樣排斥虛偽、服從與姑息為什麼對抗型人格如此排斥感情?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服從與攻擊傾向,關鍵在於是否過度接近病態第5章:疏遠他人與自我的疏遠型人格疏遠型人格:遠離他人和自我人格特徵1自我疏遠人格特徵2疏遠他人人格特徵3重視隱私人格特徵4認為自己很特別疏遠型人格的所有特徵,都是為了獲取「絕對的自由」比起其他精神疾病傾向,病態疏遠與優越感的內在連結更加強烈「與他人保持距離」讓疏遠型人格產生獨一無二的優越感疏遠型人格的情感生活:壓抑所有情感,甚至不承認情感存在只要有機會威脅到自由,疏遠型人格便會退避精神分析對疏遠型人格的涵意與影響疏遠型人格在受到攻擊之後,會拚命保衛自己的自由每一種精神疾病傾向,對患者都有主觀上的價值所有精神疾病傾向,都是為了讓患者獲得安全感疏遠傾向是患者面臨內在衝突的保護手段之一疏遠型人格抗拒精神分析,是害怕正視衝突與暴露自己的人際關係第6章:理想化形象對精神疾病的作用與意義理想化形象,讓患者獲得自信的脆弱假象被過度誇大、遠離現實的理想化形象理想化形象對精神病患者的5大作用作用1滿足人們對自信與自豪的基本需要作用2減輕孤獨與脆弱感作用3取代真實的理想作用4否認衝突存在作用5呈現多種價值觀和諧統一的假象理想化形象是患者避免分裂的救命良藥理想化形象如何影響患者實現真正的理想理想化形象,會加深患者的疏遠傾向用以應對衝突的理想化形象,卻會讓患者面臨更多新的衝突意識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真正擺脫內在衝突第7章:用來逃離自我的外化作用外化作用:將內在變化都視為是外在因素所造成外化作用如何緩解自我與理想化形象之間的分歧外化自我輕視:自認為他人輕視自己,或是輕視他人外化自我憤怒:無力達到理想化形象的頹喪與失望外化方式1將無名怒火對準他人外化方式2總是表現得憂心忡忡外化方式3將注意力放在身體不適外化內在壓迫,取決於理想化形象的深入程度外化內在壓迫對患者的積極意義患者透過簡單的投射,達到外化作用過度強調童年經歷與精神疾病關係,是相當顯著的外化作用外化作用,讓患者用外在衝突取代內在衝突第8章:患者創造的和諧假象,以及其輔助手段盲點與區隔化:因應內在衝突,避免分裂的手段合理化:以推理的方式自我欺騙過度自我控制:不容許自己受到任何事物影響專斷的公正:屏除猶豫對自我造成的傷害逃避:防止他人探究自己的內心憤世嫉俗:否認和輕蔑道德標準,以避免意識到衝突Part2/無法解決衝突的後果第9章:畏懼內在衝突與防禦結構的惡性循環患者的防禦結構不斷孳生新的恐懼,只為患者帶來鋼索上的平衡恐懼表現1害怕精神失常恐懼表現2害怕內在平衡遭到破壞恐懼表現3害怕暴露問題被揭露的恐懼,讓患者面臨何種打擊病態恐懼的結合體:恐懼自己身上的任何改變第10章:人格衰竭相互衝突的渴望與傾向,不斷的揮霍患者的精力未解決的衝突所導致的3種紊亂症狀症狀1猶豫不決症狀2效率普遍低落症狀3普遍性怠惰未解決的衝突,會分裂患者的價值觀與道德準則精神病患者的無意識虛假表現表現1虛假的愛表現2虛假的善良表現3虛假的學識和興趣表現4虛假的公正與真誠表現5虛假的痛苦精神病患者的無意識傲慢精神病患者無法採取堅定立場以及不可靠的表現為什麼精神病患者難以「對自己負責」?矛盾的內在衝突,讓患者無法堅持自認為正確的東西精神病患者避免承認問題的主要手段精神分析,永遠無法屏除患者的道德問題第11章:絕望從患者的症狀,覺察他們的內心絕望無法成為自我,是一切絕望的根源未解決的衝突,所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絕望真正阻礙患者的,其實是「不願嘗試改變」與「自認為無法改變」識別與解決患者絕望,讓患者重獲改變的動力第12章:施虐傾向佛洛伊德與荷妮對施虐傾向的不同理解施虐傾向5大常見特徵特徵1渴望奴役他人特徵2以玩弄他人的感情為樂特徵3利用伴侶特徵4挫敗他人傾向特徵5貶損和羞辱他人傾向患者藉由施虐他人,緩解自己的嫉妒與痛苦酸葡萄策略,同樣也是患者為了緩解嫉妒與痛苦的手段無法滿足理想化形象的絕望,加深了患者的施虐傾向為了不受自卑傷害而產生的自大心態,讓施虐者更加理直氣壯透過施虐,患者從中獲得了生存的積極意義焦慮和自卑,是壓抑施虐傾向的兩大主要因素過度壓抑施虐衝動,反而會導致患者過度自卑過度壓抑情感方面的施虐衝動,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患者將自己放在受虐者的角色,無意識的滿足施虐衝動施虐者的行為,只是為了隱藏承受巨大痛苦的自己【結論】如何解決精神疾病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