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厄尼斯特.謝德(Ernest Scheyder) 在北達科他州漫天飛雪的冬夜,謝德跟隨石油工人進入喧囂的油田,記錄頁岩油革命如何改變能源市場的版圖。他寫下密密麻麻的數據與故事,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裡,是工人們如何在危險的作業中為能源經濟提供支柱。他們的故事揭示能源革命的另一面:人們是怎麼在改變世界的同時,承受著這場轉型的重負。多年後,他的視野延伸到更深層的礦井,將注意力從石油轉向了鋰與銅——這些構成新能源革命的關鍵金屬。他再次踏上能源轉型的第一線,這次,不僅是為了描繪資源流動的軌跡,更是為了揭示人性與地緣政治交織的複雜現實。 作為路透社資深記者,謝德擅長將複雜的地緣政治與技術議題化為貼近人心的故事,捕捉那些隱藏在政策與趨勢背後的真實聲音。他從小在美國緬因州成長,熱愛新聞寫作,於緬因大學與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深造。2007年,謝德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加入美聯社,見證雷曼兄弟倒閉後的經濟動盪。2009年,他轉入路透社,開始深入報導能源議題。 《鋰戰》是謝德的代表作,書中融合了敘事的敏銳與記錄的堅韌。他帶領讀者從智利的鹽湖到美國的實驗室,描繪關鍵礦物如何形塑能源轉型的下一個十年。這本書不僅剖析鋰資源供應鏈的複雜性,還深入探討能源轉型如何影響生活在政策與技術變遷夾縫中的人群。《鋰戰》獲得《金融時報》、《財星》和《華爾街日報》等重量級媒體的高度評價,並成功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讚譽本書「揭示全球關鍵礦物的爭奪戰,從中美地緣政治到環保團體與礦業公司的衝突,這是理解能源轉型的必讀之作。」 謝德的筆觸充滿細膩的洞察。他不僅揭示了能源產業的經濟與政治動態,還讓我們看見那些在採礦現場、實驗室和談判桌之間掙扎的人。他的報導讓讀者深刻理解,能源革命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挑戰,更是一場地球與人性的角力。現居德州休士頓的謝德,與家人共享時光的同時,繼續以敏銳的視角記錄這個時代的抉擇與矛盾。
譯者簡介
陳儀目前任職專業投資公司高管,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實務經驗豐富。譯作超過百本,包括《億萬救援》、《價值的選擇》、《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大債危機》、《物聯網革命》、《大查帳》等,譯著甚豐。
作者自序
楔子 意外的發現某天傍晚,傑瑞.蒂姆(Jerry Tiehm)在逐漸昏暗的天色中,開車穿越崎嶇的內華達州。突然間,眼前的一道光吸引了他的注意。紐約植物園擁有西半球最大的植物標本室,為了進一步充實館藏植物樣本,這位三十一歲的植物學家前往內華達州,蒐集當地的花卉與其他植被。蒂姆的任務其實相當簡單:尋找奇異、獨特、色彩繽紛且但願尚未被發現的植物。一旦他找到那樣的植物,他會用放在卡車後車斗的標本壓平機把植物壓平,接著夾在報紙裡,寄回紐約。紐約的同事收到郵件後,會把這些植物黏在一大張白紙上進行研究與編目,最後保存下來,供後代子孫查詢。如果這些員工發現寄回來的植物值得進一步深究,紐約植物園就會派出更多科學家到發現該植物的地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調查。不管是當時或今日,生長在內華達州的植物群都是美國境內最少人探索的植物群:儘管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更加偏遠,但一般人對當地植物與花卉的認識,都勝過人稱山艾州(Sagebrush State)的這個崎嶇沙漠裡的植物。曾在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研習植物學的蒂姆回憶道(他去該校唸書的原因之一是為了避免被徵召去參與越戰):「對我來說,這是個夢幻職缺。內華達州向來是植物採集工作者心之所向的最後淨土。」那是早在1983 年5 月18 日發生的事,當時白宮的主人還是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挑戰者號(Challenger)太空梭剛在一個月前執行了處女航,而電信業者亞美利科技公司(Ameritech,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分拆後成立的電信公司之一)才正準備接通全世界第一通商業行動電話。六年前,艾克森公司(Exxon,沒錯,就是那家艾克森)的科學家剛發明出鋰離子電池,這項壯舉最終改造了世界經濟體系,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對抗氣候變遷的戰局。不僅如此,這項發明也和蒂姆當天在內華達州從事的工作有著直接的關聯;後來,和那件工作有關的後續發展不僅引起世界最大汽車製造廠的興趣,還激起美國最卓越的自然資源保護團體的怒氣,更在華盛頓與華爾街的權力走廊散播了一股濃厚的憂慮氛圍。那一天,蒂姆開著他那台焦橙色的雪佛蘭休旅車Chevrolet Blazer,沿著陡峭的礫石築堤行駛;因地處偏遠且地形崎嶇,他所經之處,幾乎都看不出道路的痕跡。事實上,在那個當下,身為植物學家的蒂姆滿腦子只想找個安全的地方紮營,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未來會怎麼樣。內華達州的銀鋒山脈(Silver Peak Range)是由一系列綿延的荒涼山丘組成,沒有事先做好規劃就貿然前往的人,鐵定會吃足苦頭,尤其是在那樣陰鬱的夜晚。不過,在薄暮之中閃爍的那道光芒就像聲聲召喚,吸引蒂姆為之神往。當時,這位植物學家在一大片深色岩石當中,發現了一小片看起來頗不尋常的淺色地面,地面上長了一大叢看起來幾乎就像某種草藥的野花。這些野花從土壤伸出的莖長約6 吋,淺黃色的花卉底下是藍灰色調的葉子。蒂姆舉目望去,發現似乎有數百、甚至上千株,密密麻麻群聚在這片所謂流紋岩嶺(Rhyolite Ridge)的地帶。不過,當時的蒂姆不太確定為何它們會在此叢生。他恰巧是在這種植物的盛開期(5 月至6 月)發現它的存在,一叢叢繁盛的金黃色花朵,在這片看似不毛之地的沙漠裡綻放出極其耀眼的自然光彩,把蜜蜂、蜘蛛與其他授粉生物搞得眼花繚亂。到了7 月,隨著花期接近尾聲,花會轉為紅色,接著,成熟的種子會慢慢脫落,進而繁殖下一代。不過,從夏末時分開始,這種植物就會進入冬眠,直至隔年。蒂姆一發現這種花卉,隨即依照標準處理程序,先採集十五朵花作為樣本,接著把花壓平、貼上標籤,再到後車斗上,將這種植物編入紐約植物園的目錄。隨後他拉出帳棚,在浩瀚無垠的銀河底下,紮營度過了那個夜晚。幾個月後,蒂姆回到東部,他再度檢視前一段時間的田野筆記,但依舊無法看出它究竟是什麼植物。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教授詹姆斯.瑞維爾(James Reveal)也曾研讀蒂姆的田野筆記,他寫信說明了個中原因:蒂姆很可能是發現了科學界未曾知曉的一種植物。於是,隔年的夏天,瑞維爾、蒂姆和一個由其他植物學家組成的團體再次探訪了這個地點,同時採集了更多樣本。到了1985 年,瑞維爾透過一篇學術期刊向整個世界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為了紀念發現這種植物的蒂姆,他們將這種植物取名為Eriogonum tiehmii,即「蒂姆蕎麥」。這種稱為蒂姆蕎麥的植物雖然渺小,卻在綠色能源轉型的道路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蒂姆在那個溫暖的春日裡初次發現這種植物的那一片土地底下,蘊藏著一片巨大的鋰礦床,而鋰正是製成鋰電池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與大宗消費性電子裝置與電動車「續航力」的重要儲能設備有密切關聯。雖然最終以蒂姆來命名的植物共有七種,但只有蒂姆蕎麥生長在內華達州山丘那種富含鋰的土壤中,地球上其他地方全都未曾見過這種植物,至於個中原因為何,當屬植物王國裡的眾多謎團之一。我在2022 年夏天到雷諾市去拜訪蒂姆,當時他腳上穿著一雙白色的New Balance 運動鞋,身上穿著《檀島警騎》(Hawaii Five-O)的白色T 恤,配上一條海軍藍的短褲。當時已經七十幾歲的蒂姆在他光禿禿的頭頂上架著一副老花眼鏡,不過,從他修長勻稱的身材和精明的腦袋,實在猜不出他的實際年齡。即使年逾古稀,他也沒有退休的打算,但他讓出了「內華達州首屈一指的現代植物學家與植物探險家」的非正式頭銜。自2014 年起,蒂姆就在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教書,在那之前,他曾在三家雷諾市的賭場(主要是在胡椒磨坊賭場度假酒店〔Peppermill〕)擔任行李員和豪華轎車司機等職務。10 長週末假期來臨時,他常會遠離賭場吃角子老虎和撲克牌桌的喧囂,前往內華達州的偏僻地帶探索。他說:「我五十年來在沙漠中觀察植物的經驗告訴我,植物只會生長在它們想要生長的地方,不會長在其他任何地方。」2016 年,一家在內華達州探勘黃金的澳洲公司,發現流紋岩嶺一帶蘊藏著相當多鋰,這家公司研判,隨著全世界對這項白色金屬的需求即將激增,如果能將這裡的鋰開採出來,獲利將相當可觀,因為愈來愈多人將特斯拉(Tesla)與其他汽車廠所生產的電動車,視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關鍵工具。但要取得流紋岩嶺的鋰,公司就得在蒂姆發現那種花卉的地點挖一座露天礦場。這時,矛盾來了:這種獨特的植物和地底的鋰礦之間,究竟孰輕孰重?歷來這類的抉擇故事不勝枚舉,蒂姆蕎麥與鋰只是其中之一;美國境內與世界上擁有大量鋰、銅、鎳、稀土或鈷的其他地區全都面臨著類似的抉擇。因為這些金屬正是生產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風力發電機以及一系列其他產品的基礎關鍵材料,而這些產品則被譽為全球科技發展與綠能轉型的關鍵。事後,蒂姆說,如此罕見的植物恰巧生長在某種電池用關鍵金屬的巨大礦藏上方,實在是「機緣巧合」,但若這一切真的可形容為機緣巧合,那麼,想必迫切需要鋰的產業會把這個巧合當做倒大楣。在世界各地,的確有一些金屬礦物蘊藏在某些被視為神聖、太過特殊或對生態過於敏感因而不宜打擾的土地上。我們應該為了緩解氣候變遷,開挖這些不宜打擾的土地嗎?這個疑問絕對堪稱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課題。對於全球人口占比不到5%、卻消耗全世界近17%能源的美國來說,和全新的綠色能源經濟體系有關的一切,都是需要集體反思的重要課題,問題是,許多美國人還不習慣這樣的反思。其他國家的政府也正努力設法應對這一次轉型,包括全球人口占比達18%且消耗全球25%能源的中國。1983 年蒂姆意外在寂靜的內華達州山丘地帶發現的那種植物,象徵著我們眼前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抉擇,也預告了這場遏制氣候變遷之戰有多麼錯綜複雜。蒂姆告訴我:「就植物學的角度來說,我已永垂不朽。因為就算我死後許多年,民眾還是會津津樂道談起我的發現,以及那個發現所代表的寓意。」蒂姆所言確實一語中的!
名人推薦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普立茲獎得主,《全球新版圖》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晶片戰爭》作者丹尼爾.伯納曼(Daniel Poneman)|前美國能源部副部長麥可.克勞斯基(Michael Kowalski)|Tiffany&Co.前執行長暨董事長海蒂.海特坎普(Heidi Heitkamp)|前美國參議員帕雅爾.桑帕特(Payal Sampat)|非營利組織 Earthworks 採礦政策負責人「在《鋰戰》中,謝德描繪出能源轉型所需關鍵礦物的爭奪輪廓。他將報導的堅韌與敘事的敏銳結合,捕捉了能源未來的地理與政治景觀。」——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普立茲獎得主,《全球新版圖》作者「《鋰戰》深刻揭示全球關鍵礦物的爭奪戰。隨著世界對電池的需求飆升,我們將需要更多鋰、鈷、鎳與銅。謝德帶領讀者從礦場到能源體系的制高點,全面探索能源轉型的地緣政治與環境衝突,這是一本理解未來必讀的著作。」——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晶片戰爭》作者「憑藉敏銳的觀察力與優秀的敘事能力,謝德深入挖掘電動車革命背後的龐大礦物供應鏈,剖析推動這場革命的政治與經濟力量,以及對環境、生物多樣性與礦區社區的深遠影響。這是一本關注能源轉型的人必讀的書籍。」——丹尼爾.伯納曼(Daniel Poneman)|前美國能源部副部長「《鋰戰》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探討了綠能革命所需金屬的龐大複雜性,涵蓋技術、環境、財務與政治層面。它揭示了一個被低估且危險的現實,提醒我們能源轉型的挑戰比想像中更加嚴峻。」——麥可.克勞斯基(Michael Kowalski)|Tiffany&Co.前執行長暨董事長「這本書揭示了美國為綠色能源轉型所面臨的採礦與加工挑戰。謝德引領我們走入礦區社區,揭露能源目標對他們生活的深遠影響。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直面現實:沒有簡單的答案,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案。」——海蒂.海特坎普(Heidi Heitkamp)|前美國參議員「試圖通過開採礦物來解決氣候變遷,就像用汽油滅火。謝德以細膩的敘事撥開迷霧,呈現這場能源轉型中的核心辯論:如何推進清潔能源的同時,避免對生態與人類造成更大傷害。」——帕雅爾.桑帕特(Payal Sampat)|非營利組織Earthworks採礦政策負責人
章節目錄
楔子 意外的發現 序言 我們需要更多「鋰」第一部 起源第1章 鋰電池驅動的未來第2章 綠能毀綠地?第3章 來自潔淨能源的汙染第4章 吹葉機之戰第5章 一個小鎮,兩種渴望第二部 炎上第6章 挑戰者加入第7章 政治歸政治,綠能歸綠能?第8章 共存共榮第9章 又是地松鼠搞的鬼?第10章 回收比開採更重要第三部 全面開戰第11章 政府、企業與投資人第12章 創新與永續第13章 代價高昂的綠色科技第14章 鋰礦富翁的詛咒第15章 問題不在資源,更不在能源後記 贏家只能有一個?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