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兢/原著 唐代史學家,少有志於學,博通經史,與韋承慶、崔融等撰《則天實錄》,記述了張昌宗誘張說陷害魏元忠的史實。張說幾次要求修改文字,吳兢不受威脅,稱:「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被貶官荊司馬。除留下備受推崇的《貞觀政要》十卷,尚著有《唐書備闕記》、《唐中宗實錄》、《唐睿宗實錄》、《開元昇平源記》、《大唐十四家貴族譜》、《古樂府》1、《樂府古題要解》等作品。東籬子/解譯 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出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年)、《素書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等。
作者自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號「貞觀」,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為的皇帝。太宗少年即起兵四方征戰,即位後又能虛心納諫志於守業。一生勤於政治、奮發圖強,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績,被歷代史家稱頌為「貞觀之治」。《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撰寫的一部政論性史書。這部著作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呈現著繁榮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吳兢感受到大唐有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王朝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他總結唐太宗治國的成功經驗,編撰成書,以為當時的帝王施政樹立楷模。全書共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對話及大臣的諫議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重大措施等。書中提出了「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的民族政策,用人唯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這是一部中國開明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貞觀政要》是一部古代統治者治國安邦的政治教材,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掌故,更重要的是給後世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教訓的記錄,閱讀和研究這部書定能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經典經久不衰,《貞觀政要》就是鑲嵌在傳統文化上的一顆璀璨的智慧明珠。這部古典文獻的經典價值和魅力在千年的流光歲影裡永不褪色,其智慧光芒照耀一代代人。 一個不閱讀經典的人,很難擁有大智慧;一個沒有大智慧的人,很難獲得大成功。《貞觀政要》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帝王、一個朝代治理國家的智慧,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合和濃縮,從中擷取一點點,足以讓我們受益終身。
章節目錄
卷一 君道第一 ——為君之道 政體第二——肯定魏徵的作用卷二 任賢第三——介紹「八賢」 求諫第四——鼓勵臣下諫言 納諫第五——懂得納諫卷三 君臣鑒戒第六——提請臣子以史為鑒 擇官第七——尋才用人 封建第八——敘述分封政策卷四 子諸王定分第九——確定皇室繼承人 敬師傅第十——要求太子等尊敬師傅 誡太子諸王第十一——嚴管皇家子弟 諫太子第十二——擇賢輔佐太子卷五 仁義第十三——仁義治國 忠義第十四——忠義為人 孝友第十五——讚揚「孝」臣 公平第十六——處事公正 誠信第十七——待人以誠卷六 儉約第十八——不可鋪張浪費 謙讓第十九——為人謙遜禮讓 仁惻第二十——常懷惻隱之心 慎所好第二十一——不可玩物喪志 慎言語第二十二——說話不隨意 杜讒邪第二十三——不能輕信讒言 悔過第二十四——懂得反省 奢縱第二十五——不能霸道嬌縱 貪鄙第二十六——貪欲是罪惡的源泉卷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推崇儒家思想 文史第二十八——治國以史為鑒 禮樂第二十九——做人的綱常倫理卷八 務農第三十——以農為本 刑法第三十一——刑罰的意義 赦令第三十二——赦免頒佈不能隨意 貢賦第三十三——不貪求貢賦 辨興亡第三十四——前朝覆亡的原因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對外發動戰爭 安邊第三十六——安邊之策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減少巡遊之舉 畋獵第三十八——太宗野獵 災祥第三十九——上天示吉兆 慎終第四十——凡事應做到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