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樸月歷史小說家。本名劉明儀,祖籍江蘇,一九四七年生。自幼醉心古典文學,潛心涵泳詩詞、文史,為日後從事文藝創作奠基。一九九一年以寫作生涯中第一部歷史小說《西風獨自涼》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獎。著有:歷史小說《西風獨自涼》、《來如春夢去似雲》、《宇宙鋒》、《玉玲瓏》、《金輪劫》、《埋香恨》、《胭脂雪》;古典詩詞欣賞《詩經欣賞選例》、《梅花引》、《月華清》、《漫漫古典情1-5》;散文集《綠苔庭院》;少年文學故事《打金枝》、《玉堂春》、《平凡中的偉大》、《一代文豪歐陽修》、《亂世孤臣父女淚》、《亙古男兒一放翁》、《西施》、《唐代美人圖》;現代人物傳記《春風化雨皆如歌——申學庸》、《鹿橋歌未央》等。封面繪圖:Hiroshi 寬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白天擔任數位美術指導多年,入夜後以業餘插畫家低調行走江湖,曾幫數十本小說繪製封面與內頁插畫,以武俠風格與水墨技法見長,目前還在筆觸與圖層之間漂泊中。
作者自序
《胭脂雪》新版序《清宮豔》系列,終於整理到最後一部:《胭脂雪》了!在《清宮豔》四部書中,這是距現今時代最近的一部書;寫的是「光緒與珍妃」的故事。因為歷史資料豐富,也可以說是四部書中,與「正史」最「貼近」的一部書!前三部:寫孝莊文后與皇太極、多爾袞的《玉玲瓏》、寫董鄂妃與順治皇帝的《金輪劫》、寫孝賢皇后、香妃與乾隆皇帝的《埋香恨》,由於年代較早,事件與人物也並非當代「歷史」的「主流」,因此「歷史記載」相當簡略;只略及於「人、地、時、事」而已。也可以說:這些人物故事的情節,除了參照「正史」之外,更需要取材前人野史、傳說、札記等相關的資料,揆情度理、抽絲剝繭的探索出故事的「前因後果」,並細心揣摸人物的人性、情感、心理、經歷而鋪陳成書。《胭脂雪》不同;書中所涉及的,是清末光緒朝的「歷史大事」;因此一九九七年「遠流版」的《胭脂雪》分上下兩部,上部的副題是〈光緒與珍妃〉,下部的副題則是〈末世風雲錄〉。全書從「光緒大婚」寫起,一直寫到「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在出逃前下令扔「珍妃落井」。也就是從光緒十五年,寫到光緒二十六年。內容已不僅限於後宮的「愛情故事」,而寫出了那一時段的「歷史」。「光緒朝」的朝政,事實上一直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的。光緒四歲即位,當然由太后主政。到光緒十五年,因光緒已成年,且已大婚,於情於理,慈禧太后都不能不做出「歸政」的姿態,讓光緒「親政」了。但表面上,慈禧太后「歸政」,並住進「頤和園」去「頤養天年」了。事實上,光緒還是坐在皇位上的「傀儡」;朝中重臣,絕大多數都是親太后的,延襲舊章,把持朝政。而且朝中較為重大的事,光緒皇帝都得在到頤和園去「請安」時,一一「稟報」太后。甚至連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和外放疆臣的人選,都要由太后作主決定,皇帝無權處置。而朝臣們對「弱勢」的皇帝,也視同無物,唯以太后的臉色和「風向」是從。「甲午」之役,正值太后「六十大壽」。以她的本意,天大的事,都沒有為她隆重的慶祝「花甲大壽」重要!事實上,從前一年開始,舉國上下的朝野大臣,就都把給太后「慶壽」,當成仕途上「第一等大事」來辦。但事與願違;日本以朝鮮內亂為由,登陸朝鮮干預政局,視朝鮮的「宗主國」大清如同「不存在」。當初,大清引以為傲,視為東亞「海上長城」的「北洋艦隊」成立後,曾特意出訪日本,向日本誇示,朝野為之震動,輿情譁然。並使日本感覺大清是以此「示威」,視為日本的「奇恥大辱」;大清則視為「宣揚國威」。而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日本朝野受此刺激之後,便已「鴨子划水」,不動聲色的,建立了強大的海軍艦隊,並等待機會,伺機出擊!朝鮮內亂,「宗主國」大清派出運兵艦隊共十二艘,運兵至朝鮮增援。艦隊返回旅順時,被日方海軍攔截攻擊,五艘軍艦當場被擊沉,七艘重創,幾乎一旦之間「潰不成軍」!面對日本的一再在挑釁,在朝野輿論的壓力之下,一貫「主和」的慈禧,不得不同意讓光緒主導,終於向日本「宣戰」。但對這「宣戰」,她視為光緒的「不孝」,竟讓戰事影響了她的大壽慶典!對光緒而言,這則是他「翻身」的唯一契機;是他「宣戰」的,如果戰勝,慈禧和朝臣也會被迫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由此可擴張他的「政治自主權」。然而,不幸的是:大清一路敗績。日軍先占據朝鮮,然後渡「鴨綠江」,進入中國本土,一路先陷安東、鳳凰城,直逼旅順,並展開四天的大屠殺。又勢如破竹的攻克山東,陷威海衛。更在光緒二十一年,海陸夾擊「北洋艦隊」,使大清曾耀武揚威向日本誇示的「北洋艦隊」,一夕之間,全軍覆沒!大清不得不請求「停戰」,並派出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到日本議和;因日本已完全占了上風,大清是「敗和」,李鴻章不得不簽下了《馬關條約》!也在這一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由於日本是「勝國」,原先所提出的割讓要求,還包括了「遼東半島」。但德國與俄國,認為這將影響了他們的「權益」;他們對「遼東半島」也是心存覬覦的。因此假意出面調停,終於以中國「加償軍費」三千萬兩,換得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德、俄則趁機要挾,提出要求,索取許多權益為「謝禮」。這「賠本生意」,讓各國看穿了大清的愚昧可欺;大清所派出的「全權大臣」李鴻章,根本不懂「國際法」,既無知又傲慢!也因此種下了後來被逼迫簽訂更多「予取予求」的「不平等條約」的禍根!而在這「國難當頭」之際,早先已動用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的慈禧,竟還意有未足的要重修「圓明園」!也因此引發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知識份子」的強烈不滿,創立「強學會」,並辦《強學報》,鼓吹「共和」與「維新」理念。其實,相較起來,他們只是要求「政治改革」,還算是「溫和派」的;當時,後來的「國父」孫文,已在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號召「革命」了;也已在光緒二十一年於廣州起事,事泄,陸皓東被捕犧牲,孫文則逃亡,僅以身免的東渡日本!光緒早先就聽說日本經歷「明治維新」的政治改革之後,使日本轉弱為強,而為之心動。看到康有為上書,言及過去他未曾聽聞的「共和」與「維新」的見解,更是深受鼓舞激勵。甚至不惜以「退位」,向慈禧太后要求「政治自主」的「事權」。慈禧當然認為他「翅膀長硬了」,竟敢公然挑釁她的威權而大怒。但為了平息當時沸騰的民意,不得不退讓;乃有了光緒「詔定國是」,力圖「變法」的「百日維新」。光緒也知道:太后給他的時間不會多,為圖「立竿見影」之功,而在「破」與「立」上太過急進,造成了保守老臣們的惶恐。尤其「廢科舉」一事,等於與天下指望著以「科考」入仕的「讀書人」為敵。他因為老臣刻意壅蔽,讓他詔令臣下言事的奏書無以到達御前,因而罷黜老臣;一次革兩尚書、四侍郎,而任用新人。下詔四位「候補」官員林旭、楊銳、劉光第、譚嗣同,加四品銜,任軍機大臣「章京行走」,參與國政,時稱「四京卿」。此舉,更加速了朝廷「新黨」、「舊黨」嚴重的分裂和對立,更引發了慈禧對他「伺機奪權」的疑忌。光緒因慈禧要求他出京師,到天津去「閱兵」,深為憂懼;恐怕一旦離開了還有支持他的臣民為「保護傘」的北京,會落入陷阱;事實上,慈禧也是準備趁機「廢立」的。當時他親信的「四京卿」,也感覺危機已迫在眉睫,由譚嗣同出面,請擁有最新武器,並以西法在「小站練兵」有成的袁世凱派兵「保皇」。卻被一直「投機」觀望風色,窺視雙方實力,最終決定「站隊」太后一方的袁世凱「出賣」了;他本是榮祿的屬下,而榮祿是太后的「親密戰友」。其實光緒所要求的只是「自保」,榮祿卻「火上澆油」,誣告光緒打算趁機「兵變奪權」,而且準備「殺太后」自立。致使慈禧大怒,從頤和園「突襲」回宮。回宮後,立刻幽囚光緒於瀛臺,重新聽政。殺了光緒親信的「戊戌六君子」,並變本加厲的「敵視」她認為支持光緒變法的「洋人」。在她的一意孤行下,先是包庇以殺教士、教民為「愛國表現」的「義和團」。後來更縱容「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的大使館,並瘋狂的向全世界各國宣戰,終於釀成了「八國聯軍」的大禍。「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太后挾持皇帝「蒙塵西狩」。在這樣四面楚歌,一敗塗地的情況之下,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結果是:李鴻章簽訂了集「喪權辱國」之大成的《辛丑條約》。我寫的《清宮豔系列》前三部,可定位為「歷史『小說』」;我雖然也就有「歷史記載」的部分,盡可能的尊重「歷史」,但因為前幾位人物的歷史記載資料不足,「小說性」是相對比較高的。而《胭脂雪》卻因為歷史記載非常詳細;其中所牽涉的人物,除光緒、珍妃之外,像慈禧、李鴻章、榮祿、袁世凱、丁汝昌等當代重要人物。與當代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光緒親政、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新舊黨爭、義和團、八國聯軍等,都有詳明的記載。因此,「歷史」的成分非常「重」;或許可以「定位」為「『歷史』小說」吧!
章節目錄
《胭脂雪》新版序/樸月楔子第一章 一門兩嬪第二章 婚禮暗潮第三章 深宮歲月第四章 母子心結第五章 頤和園內第六章 珠披風波第七章 相館玄機第八章 賣官事件第九章 狂士及第第十章 長風蘋末第十一章 戰事初起第十二章 黃海熸師第十三章 和戰之爭第十四章 萬壽代價第十五章 失歡慈闈第十六章 清流反撲第十七章 北洋悲歌第十八章 割地之痛第十九章 馬關遇刺第二十章 父子賣國第二十一章 風雨飄搖第二十二章 翦除羽翼第二十三章 鴉片陷阱第二十四章 太監死諫第二十五章 國際陰謀第二十六章 引狼入室第二十七章 變局前夕第二十八章 新舊之爭第二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三十章 百日維新第三十一章 星火燎原尾聲附錄:胭脂井甃秋風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