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飯野亮一
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英文學系畢業。明治大學文學部史學地理系畢業。飲食文化史研究家,服部營養專業學校理事、講師。著作有《居酒屋的誕生》、《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的料理與飲食生活》、《鄉土史大辭典》、《歷史學辭典》《調理用語辭典》等。多在〈dancyu〉等美食雜誌上撰文發表。
章節目錄
序
序章 丼飯出現之前
一 將白米作為主食的江戶市民
二 飯館的興盛
第一章 鰻丼的誕生
一 鰻丼誕生的前夕
蒲燒原本只是下酒菜
開始附加白飯的鰻魚店
二 鰻飯的誕生
大久保今助與鰻飯
大久保今助是何許人
大久保今助為中村座的救世主
文化年間賣的鰻飯
存在於今助之前的鰻飯
號稱鰻飯始祖的店
三 讓鰻魚飯成為熱門美食的創意手法
《守貞謾稿》中的鰻魚飯
將主食和單品菜肴組合上桌的鰻飯
運用廉價小鰻魚做鰻飯
附上免洗筷的鰻飯
調製最適合鰻飯的醬汁
四 從鰻魚飯到鰻丼
一流飯館的菜單上也有鰻飯
出現鰻丼一詞
燜蒸蒲燒的出現
燜蒸技術的確立
五 鰻丼的普及
出現不夾心的鰻丼
鰻魚養殖的開始
養殖鰻魚的普及
食堂的菜單上也有鰻丼
鰻重之名的出現
第二章 天丼的誕生
一 從小攤賣起的天婦羅
出現天婦羅的攤子
出現高級天婦羅的攤販
天婦羅蕎麥麵的誕生
二 天婦羅茶泡飯店的出現
茶泡飯店將天婦羅列為菜單
天婦羅茶泡飯店的興盛
天茶早於天丼
天婦羅專賣店出現
三 天丼的誕生
天丼開賣
天丼的增加
天丼的吃法
四 天丼的普及
天丼名店出現
高級天婦羅店也有天丼
蕎麥麵店賣天丼
天丼成為東京名產
第三章 親子丼的誕生
一 不吃雞肉的日本人
養來報時的雞
愛吃野禽
可以吃雞蛋
吃雞蛋的普及
二 江戶時代怎麼吃雞肉、雞蛋
食譜中出現的雞肉、雞蛋
養雞業尚未發達的江戶時代
無法自由買賣的雞蛋
昂貴的雞蛋
三 階級不同的食材
室町時代的食材級別
雞與雞蛋身分不同
江戶時代的雞肉與雞蛋
四 養雞業的發達
養雞業的蓬勃
養雞戶數與生產量的增加
解除親子階級差異
五 親子丼的誕生
親子丼的出現
食譜上親子丼的做法
親子丼外賣
車站親子丼便當
六 親子丼的普及
雞肉料理店裡賣親子丼
西餐廳也賣親子丼
蕎麥麵店賣親子丼
百貨公司食堂賣親子丼
第四章 牛丼的誕生
一 不吃牛肉的日本人
禁止屠牛令
天主教徒與吃牛肉
江戶幕府的屠牛禁止令
二 江戶時代吃牛肉
吃牛肉與天主教徒的連結日益淡薄
彥根藩吃牛肉
江戶市民也開始吃牛肉
江戶的牛肉店
三 文明開化與吃牛肉
開國與文明開化
中川嘉兵衛的牛肉店
開設屠宰場
食肉處理數量的增加
四 牛肉火鍋的流行
牛肉火鍋店的出現
東京的牛肉火鍋店
牛肉火鍋店有三種
牛鍋的種類
牛鍋的烹調法
牛鍋的材料有蔥
小攤上賣燉鍋
五 牛丼的誕生
牛肉飯店的出現
攤販也賣牛肉飯
關東大地震與牛肉飯
六 牛丼的普及
第一次牛丼旋風
牛丼名稱的出現
調配得到食材的牛丼
牛丼的魅力與第二次牛丼旋風
第五章 豬排丼的誕生
一 不吃豬肉的日本人
禁止養豬令
養豬復活
開始吃豬肉
外食的地方吃豬肉火鍋
二 炸肉排的普及
炸肉排名稱的出現
薄肉片的炸肉排
厚度增加的炸肉排
炸豬排配伍斯特辣醬
三 炸豬排名稱的出現
豬肉的消費量增加
出現了炸豬排的名稱
高檔西餐店的炸豬排
炸豬排的普及
厚度增加的炸豬排
四 豬排丼的誕生
豬排丼開賣
西餐店的豬排丼
食堂裡的豬排丼
五 豬排丼的普及
蕎麥麵店的豬排丼
食譜中豬排丼的做法
豬排丼是日洋合璧的料理傑作
尾聲
第三章 親子丼的誕生
一 不吃雞肉的日本人
養來報時的雞
眾所周知,親子丼以雞肉與雞蛋為主材料,因而得名。今日,我們可以輕易地吃到這種組合的親子丼,但是親子丼誕生前卻走了一條遙遙長路。
日本大約從二千年前便開始養雞(《日本人的誕生》昭和六十二年),也有人吃雞肉,但是天武天皇於天武四年(六七五)四月十七日發布禁令:「自今以後(略)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肉),以外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禁止吃牛、馬、犬、猴的肉和雞肉(《日本書紀》養老四年,七二〇)。這道禁令讓百姓很難吃到雞肉,而雪上加霜的是,元正天皇在養老五年(七二一)七月二十五日,又下令:「諸國雞豬,悉放本處,令遂其性。」禁止百姓飼養雞和豬,命令全國飼養的雞和豬都需釋放到原本的棲息地(《續日本紀》延曆十六年,七九七)。
天皇下詔使得在日本連養雞都有困難,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如果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食用就沒關係,所以民眾養雞作為「報時鳥」。室町時代的公卿萬里小路時房的日記《建內記》中,嘉吉三年(一四四三)六月二十三日的記載「異國畜雞乃為食用,本朝無此例,只用於報時。」
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訪日的傳教士陸若漢(João Rodrigues,滯日期間一五七七~一六一〇)也證明:
「飼養雞、番鴨、家鴨或為娛樂,不為食用。因為王國(日本)之人皆視豬、雞、牛等家畜為不潔之物,家畜一般的用途並非食其肉。」(《日本教會史》第七章,元和八年〔一六二二〕左右)。
這時期的日本,人們認為雞是不潔之物。
在不吃雞肉的時代,雞的飼養方法與今日不同,據考人們多只在院裡放養雌雄雞一對,所以才稱之為「庭鳥」。在《名語記》(建治元年,一二七五)中寫道:「問:庭鳥為何?答:雞也。常棲於庭中故為庭鳥歟。」
正如陸若漢所說「飼養雞、番鴨、家鴨只為娛樂」,日本自古就有觀賞雞隻相爭的鬥雞活動,平安時代的宮中「鬥雞」是三月三日節時的例行儀式(圖39)。
愛吃野禽
日本人不吃雞肉,相對的卻愛吃野禽肉。
記載室町時代典章習俗的《海人藻芥》(應永二十七年,一四二〇)中云:
「大鳥為白鵠、雁、雉雞、野鴨,此外不另備供御(天皇膳食)。小鳥有鶉、霍(譯註:雲雀)、雀、鴫(譯註:鷸),此外不另備供御。」
可知野禽類已升等為天皇及公卿、武士家的宴饗。
其中最珍貴的美饌為雉雞,多數野禽為候鳥,自外地飛到日本,捕捉的季節有限,但雉雞一年四季棲於山林之中,全年皆可捕捉。所以,平安時代的宮廷宴饗上供應的禽類肴饌,大多以雉雞為材料。
鎌倉末年,雉雞於鳥類中最為高貴的觀念普遍成形,《徒然草》(元弘元年〔一三三一〕時)有云:「鳥中無如雉之物也」,人們將雉雞定位為至高無上的禽鳥地位,到了室町時代,甚至有「唯雉可稱鳥」(《四條流庖丁書》延德元年,一四八九)的說法。尤其是鷹獵時捕獲的雉雞稱為「鷹之鳥」,為最上等的珍饈。
但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相繼掌握霸權之後,對野禽的價值觀出現了變化,饗宴與茶會的菜單上鶴的地位逐漸受到重視。前述陸若漢撰寫的《日本教會史》第七章中提到當時茶會中流行的菜單有
「狩獵所獲的鳥禽,日本人最珍視者第一為鶴,第二為白鵠,第三為野鴨。貴人於莊重宴會上舉行茶會之時,為盛大宴請,必以此三種其中之一待客。」而德川將軍家也繼承了這種將鶴視為珍饈的思想。
可以吃雞蛋
至於雞蛋,由於不在天武天皇食肉禁令的範圍內,所以不像雞肉那樣被視為禁忌。
佛教訓示集《日本靈異記》中卷第十(弘仁年間,八一〇~八二四)敘述一名「常取雞蛋煮食為樂」的男子,被陌生的士兵叫住,並且推入點燃的麥田中燒死的故事。故事最後警告世人「現世烤煮雞子者,死後墜灰河地獄。」文中的「灰河地獄」為十六遊增地獄之一,附屬於八熱地獄,指在如河水般的熱灰中懲罰罪人的地獄。
另外,無住和尚的《沙石集》(弘安六年,一二八三)中也以「殺雞子者得報應」為題,講述尾張某女子殺害大量「雞子」給自己孩子食用,最後遭到失去二子報應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都是藉由佛教殺生戒,講述吃雞蛋得惡報的故事,但換個角度想,它其實也說明了當時確實有人在吃雞蛋。
還有人賞花時吃雞蛋。源顯兼的《古事談》〈第二,臣節〉(建曆二年~建保三年〔一二一二~一五〕前後)描述在舉辦賞櫻的酒宴時,廷臣藤原惟成命仕丁(打雜的家丁)挑著「長櫃飯二、外居雞子一、折櫃擣鹽一杯」前往,受到在場者的歡呼。「外居」是一種用檜木削成的圓筒形容器,用來裝運食物,外側有三支彎拱的腳(圖40)。用這種容器裝「雞子」(雞蛋)挑去,雞蛋的數量肯定不少,而折櫃(檜木薄木折彎製成的木盒)中放了「擣鹽」(擣碎的細鹽)帶去,眼前似乎浮現出參加者一面賞櫻,一面吃著沾鹽水煮蛋的景象。
無住和尚雖然在《沙石集》中提到吃雞蛋有惡報,但是《雜談集》〈卷之二〉(嘉元三年,一三〇五)裡卻記載了和尚愛吃雞蛋而破戒的笑話。
「某上人取雞卵煮而食之,不欲小法師知曉,便稱其食乃茄子漬,小法師查知,有意乘機說破,便趁破曉雞鳴時說:『師父,茄子漬之父啼也,您可聞否?』」
故事說的是某位高僧煮蛋來吃,為了瞞騙小和尚,便稱蛋為茄子漬。小和尚得知後,決定找機會揭穿此事。便抓住破曉雞鳴的機會說:「茄子的父親啼叫了,聽得見嗎?」藉此揭穿高僧的作為。
由此可見和尚當中也有人吃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