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 出生於1948年,先後在英國、德國、義大利接受教育。1978年創立「傳通媒體」(Comedia),擔任執行長。「Comedia」被譽為歐洲最具權威的文化創意規畫諮詢機構,其宗旨在於藉由激盪想像力與新的思維激發城市創意潛能,使城市完美地結合傳統與創新,並兼顧到城市的獨特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創意城市”。多年來,蘭德利與他的團隊跑遍全世界,推展了無數的專案;他在全球45個國家發表過演講,包括:阿爾巴尼亞、澳洲、保加利亞、加拿大、杜拜、芬蘭、德國、挪威、比利時、瑞典等等。近幾年,則專注於輔導亞洲國家推動城市的創意發展。例如,日本、中國、香港和台灣等。Landry擅長於幫助城市改變它們的想法,並且具備相當多的實務經驗;他不但能刺激城市本身的創意,使城市能轉變自己,同時發展未來的想像潛力。其著作有: 《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城市建設的藝術》(The Art of City Making,2006)、《掌握先機:複雜年代的都市生活》(Riding the Rapids: Urban Life in an Age of Complexity,2004),以及與菲爾.伍德合著的《跨文化城市:多元文化的優勢》(The Intercultural City: Planning for Diversity Advantage,2007,)、與和馬克.派克特(Marc Pachter)合著的《文化十字路口》(Culture @ the Crossroads,2001)等書。其中《創意城市》自2000年出版至今,一直持續再刷不輟。
譯者簡介
姚孟吟清華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畢,法國第八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1998年自法國返台後先後參與藝術村、閒置空間再造、藝術介入空間的政策研究與概念推動,也是《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文建會,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國外案例彙編》(文建會,2002)、《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竹圍工作室12年》(竹圍工作室,2008)的共同作者。譯作有《藝術介入空間》(遠流,2002、2017)、《閱讀設計的13個關鍵課題》(遠流,2015),以及查爾斯.蘭德利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的系列小書:《創意臺北,勢在必行》(2012)、《創意平台:臺北,邁向城市3.0》(2013)和「台北的企圖心」(2015)。
名人導讀
變動世界中的城市取徑林崇傑(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 故事要從查爾斯.蘭德利的《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2008年在台出版說起。那時創意城市論述正是全球火紅,在他來台參加研討會期間,經由蕭麗虹老師的介紹,開始嘗試請他來擔任台北推動創意城市的總顧問。2010年的當下,我在空間部門正全面的推動以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為行動實踐的都市再生計畫。斯時也提出了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的行動論述,從URS、Future Lab、Next Play、Share Vision、Space Share、Open Green等六條取徑,同時邀請了學校老師、民間專業及各類NPO、文史團體,全面的啟動了以城市對話為主軸的都市再生工作。在那個當下,蘭德利經由我們誠摯的邀請,在2012到2014的三年多期間,伴隨著我們走訪台北各大企業主、年輕新創工作者、各大專院校及專業機構,同時也邀請了世界各個創意城市的關鍵推動部門與專業者來台工作討論,其工作成果依序彙整成三本中英文分析論述。其一《創意台北、勢在必行》(Talented Taipei & the Creative Imperative,2012)分析了台北邁向創意城市的必須,與整體環境的支持。其次在《創意平台:台北邁向城市3.0》(A Creativity Platform:Harnessing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Taipei,2014)具體的提點了台北邁向創意城市,在創意特區(creative quarters)上如何規畫釀造。在第三冊《台北的企圖心》(Taipei:A City of Ambition,2015)則直接提出了台北建構一個具有創意能量城市的工作進程。在那三年多的密切合作中,讓我對蘭德利的全球性論述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而這本書也可以說是蘭德利將這些年在全球各地城市工作的經驗累積彙總的論述。一如蘭德利所言,2007至2008的金融海嘯及2017到2018的全球政治風潮(極右派的興盛與對菁英政治的不滿),結構性的影響了全球城市間的流動與城市內在的結構。全球城市內原有市民與遊牧者、外移者,乃至遊客、旅行家之間多層複雜的交織關係,在蘭德利抽絲剝繭的分析下,面貌變得清晰可循。但他更在乎的是在這變動衍化之中,如何建立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讓城市的文化及市民更適切地融入變動中的世界,並且能夠持續發揮能量,促成城市的向前邁進。在外在變動的環境之下,城市往往深植於既有的脈絡之中,因此它的轉進需要一種為了城市轉型的轉化機制(transitional transformation)。不論是地點或空間,在因應現在與未來的調適,如何無縫連結,便成為城市調解複雜環境的重要工作。而以人為本的創造力,則是此城市經驗得以成功實踐的根本。城市做為各種不期而遇的場域,有意義的連結將帶來城市更為豐富的可能,這種凝聚的產生則需要創造性的規畫。蘭德利有意的提點出了整合的(integrated)、創新的(innovative)、包容的(inclusive)、鼓舞人心的(inspiring)、互動的(interactive)等5I,及試驗(experimenting)、參與(engaging)、確保(ensuring)、賦權(empowering)等4E,強調出城市市民的角色與賦權的模式,這也是他所主張的公民創造力的推展及其架構的基礎。蘭德利在最後章節城市前進的模式中,特別以「同理心的所在」標舉出城市在變動世界中持續前行的關鍵。唯有清楚的認知所在的所有人們的關係網絡與行動文化,方得以清晰了解在當今全球化城市中,城市在複雜人口結構及多層文化交織下,如何得以釐清理路保持創新前進。蘭德利也特別指出了綜效思考、共享公共空間、生態意識、健全規畫、美學、民主及跨文化思考、跨世代公平、跨族群包容的關鍵。而綜觀所有一切的推動,他也提出了政府部門的創意官僚在此所能扮演的重要推手角色。如果可能(What If),這本書期待給大家重新認識全球化下的己身處境,台灣的確方方面面都已經具備,但我們更需要一個漸進式的啟動,誠實的面對我們在法令、機制、效能、觀念等等的有所不足,以及對包容的狀似開放卻仍潛伏著結構性的意識束縛的真實情境。如果可能,活在當代的我們,應當勇於挑戰突破框架,追求實現跨域、跨境的網絡連結,及協力合作下可以共同營造的城市創新體驗。如果可能,讓我們一起為下個世代營造一個充滿想像、無所限制的創意城市!
章節目錄
推薦序 變動世界中的城市取徑林崇傑第一部 變動中的世界 序曲遊牧者的回歸 遊牧者:新與舊的定義 遊牧的生活形態 外移者的差異 研究員和學者 國籍:買和賣 遊牧的中繼站和熱點大遷徙 逃亡與避難 離鄉背井和目的地 同種與混血追尋和體驗 遊客和旅行家 性與愉悅的追求 美貌和健康寄生蟲和都市生活 有機體和病原體 腐蝕性的歧義侵蝕性的犯罪人口問題 城市與人類世文化與城市混合 想法與意識形態 語言和傳播空間與地點的侵略 品牌與乏味瘋狂的流動 金融與其攀升速度 物流 虛擬和現實 更多的移動,快還要更快第二部 變動中的城市過去與未來 歷史與古蹟 永恆的主題現在與夢想 概念的力量地點和空間軌跡 城市1.0、2.0、3.0…… 數位化城市:影響和衝擊城市的回歸 轉型與改變 遊牧迷因與創造力城市的感官地景 城市做為訊息傳達的裝置 獨特性的衰退第三部 不期而遇的地帶會面與交融 連結:深與淺 平行的生活公民與市民 賦能的軌跡 城市做為一個文明 下一步:公民的創造力心理學與城市 城市和古代思想 地方的意圖與健康公民的信號 重建公民權相關的抗爭 可以有另一種城市第四部 同理心的所在前進的模式 異國的城市,還是國際都市 都市性:它的過去與未來 都市性的十大主題 創意官僚如果……參考網站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