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聰威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大獎、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生之靜物》(日文版《ここにいる》)、《編輯樣》、《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作者自序
後記照片、舊物與詩我這個人的記性不太好,雖然不是刻意的,但隨著時光流逝,許多事情都像未曾發生過似的,從我的生命裡消失,這當然對不起那些曾經對我有重要意義的人事物,也讓我自己感到很沮喪,好像自己一直是個冷淡無情的人,我並不想當這樣的人,但我確實不是那種會把照片、舊物整理成序的人,所以找不到便找不到吧,也不是非要找到的東西不可,差不多每次都這樣說服自己,於是心就一點一點地像洗了太多次,洗得太白而最後破掉的衣服。收錄在這裡的詩,以及我個人視為詩的短文,歷經了很長的時間,從大學到此刻,原本四散各處,有的存在深深的電腦硬碟、有的貼在部落格、twitter、Facebook,有些只存在於正式的刊物,有的點陣列印在A4紙上卻沒有原檔,有的只是手寫在六百字稿紙上的草稿。母親於二〇一八年初過世,我在家中整理她為我保留年輕時代的照片、舊物、書信、稿件,忽然之間像是被過去的事物所捕獲,「在這裡。」他們對我說,「我們還在這裡。」到目前為止,究竟愛過誰或重重傷害過誰?曾經紀錄這些事情的,對不寫日記的我來說,終究只有詩而已。於是花了時間將他們從各處角落裡找出來,正如原本所想的,一開始看著這些過去寫的詩,無論是存在於什麼載體上,我一律感到非常陌生,許多句子我已不記得為什麼要這麼寫,當時的情緒與感受,連寫給誰,什麼時候寫的也忘記了。身為小說家的自己,許久不曾幻想能出版詩集,但一旦決定後,除了繼續新寫之外,也細細重讀舊作,重新打字,覺得不夠好的地方挑挑撿撿地修改,在這樣的過程裡,許多過去珍愛的人事物可以一一回想起來,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微小記號,多年之後仍能提醒我,哪裡有誰曾經被愛,悄悄地為自己標引了時光片段。而這些詩,大概就是偶然想到誰,想對他說點什麼,在便條紙上寫寫看的東西。這成了極端的私史檢索,但在整理成有組織的詩集時,我反覆閱讀文.溫德斯的攝影文集《一次》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純粹去感受那些旅程文字、時間印象與光影結構是如何被並置,且試著將這些詩作,放在公平的時光流動之中,洗去原有加諸他們身上舊有的時空標籤,僅憑著我的喜愛與靈感,排列成對如今的我具有意義的模樣。那麼,這樣的詩集適合什麼樣的人讀呢?我想,大概就是那些喜歡整理舊物、信件的人,想要知道自己被誰愛著想著的人,想要穿著一雙溫暖襪子,走在冰涼的地板上的人。
名人導讀
換個方式靠近(節錄)/羅智成《微小記號》本質上是一本情詩集。由不同心境的獨白、不同場景的對白與不同風格的詩作形式組合而成。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強大如宿命的日常生活現場。作者,或第一人稱,在此謹慎地生活、工作、戀愛、作白日夢……順從地憂傷或快樂著,熟練地應對一個豐富如幻想的現實世界;字裡行間裡看似壓抑而被動,卻由於深刻的自我意識、敏銳的觀察與反思,他其實也更主動地安置一切,盡情去訴說、去賦予意義。我們必須承認,詩創作往往是凡人最輝煌的抵抗……在《微小記號》之前,我沒看過聰威的詩。雖然我們認識已久,知道他寫了許多非常好看的小說,而且為了一個難以置信的理由,成為我台大哲學系的學弟。這個難以置信的理由,其實跟寫詩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一直沒有證據。一直到出現這本詩集。的確,在各種文學場合的互動中,我一直覺得他另有一面隱藏得不太好的,更細膩、浪漫的自我,但一直沒有證據。因為聰威的日常言談直白、緊湊,帶著未預期的創見與犬儒式的自嘲與幽默,那種率直的洞見、俐落的觀點,有時候我會認為是為了提防太過美好的想像、太過浪漫的情懷所致,而這似乎和刻板印象中的詩是格格不入的。這一點倒跟他的小說頗為接近:駁雜、不尋常的現實主題、新鄉土風的口語、多面向的實驗精神;但不時出現一些錘鍊許久的精緻表達與雋永字句,總讓你覺得他始終有一些東西蓄勢待發、呼之欲出。所以,在他的詩作裡,我們會不會發現到他性格中,較少顯示出來的那一面?或者,發現到詩創作較少被人預期到的那一面?這樣的好奇,讓我在閱讀的時候更為專注。 第一首,序詩,Love of My Live,給了一個令人驚豔的起始。聰威襲用了Queen合唱團抒情得要死的歌名與詞句,開宗明義就把他壓抑許久的感性,或他獨有的感情形式華麗地宣洩出來:「他不知道我決定放棄他的世界即將不同這是愛睡覺的我,唯一能改變某人世界的方式才不管,這世界對他來說有什麼我不明白的意義 」在這當中,以及之後的許多章節,我會一直記掛的,大概就是這種對於愛情的無力與堅持,以及優美得奄奄一息的、薄如蟬翼的表達。那其實是他面對這個世界時,特有態度的象徵。一個被實現於真實世界的愛情,不正像一個被現實生活不經意對待的,充滿詩心的文青?退讓與抵抗交替、夢想與幻滅交織,還有對於事物的選擇與逃避、對於細節的耽溺與執迷,或者眼珠快速移動的觀察、大腦快速轉動的思考,這些勤奮而細膩的書寫,不但表達出作者特殊的性格與態度、對都市文明的敬畏與疏離,似乎也帶著彌補被事實禁錮的生命之巨大渴望。但是,我覺得他的詩作最觸動人的元素還是來自於,各式各樣的無能與無力。我們只想用比現實更堅實的文字,來守住比現實更脆弱的那一部分自己。這似乎也是他對詩的書寫的基本期待與想像。像在殘酷的巨人的城堡裡,藉由文字建造許多秘室,窩藏自己的存在、真實的感受、非法的念頭、快樂的狂想、憂傷的記憶,在鐘樓塔頂、在廚房、在書本中、在遙遠的港口。Love of My Live把聰威的感性華麗地宣洩出來,但是那基本上屬於Queen的語言。「草草起床手沖一杯咖啡空空的白盤子把今天想對她說的第一句話用叉子叉來叉去好像這句話很害羞。」才是最能代表聰威風格的句子!在《微小記號》裡,他用這樣的語言建構了大部分的作品。也許是因為這是聰威的第一本詩集,創作的時間涵蓋較廣,也許是因為作者跟我一樣,對詩有比較寬鬆的界定與想像,《微小記號》所收入的作品在形式上十分多樣化,在風格上、主題上也十分豐富。我大致可以從中分辨出三類不同的作品。第一類作品的篇幅較大, 體例接近散文詩或極短篇。這是我們最熟悉的聰威;熟練演繹著紙面上的電影或MV,流暢的鏡頭,不經意的對白,特寫的細節,勾勒出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插曲或場景。這些作品深邃可讀,意象十分鮮明、表達十分生動,讓你不由自主地跟著〈蛋包飯男友〉、〈生日蛋糕〉、〈戀愛的時機〉、〈不想〉等情節在亞熱帶都會的白領生活圈忙碌、徬徨;而「自製的情感不對等」是其中的敍事基調。有時候,你又隨著〈白光〉、〈Bossa Nova夜降臨〉這些狂放的文字鋪陳,神遊於遙遠的時空、遙遠的主題,呼吸著異國、異質的空氣,遲遲無法回頭。詩創作在呈現官能經驗上一個核心工具,就是意象。意象在往上整理就成為情境;情境再更加完整化,就是情節或場景了。在這類宛如拍攝腳本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生活向詩靠近,或詩向視聽藝術靠近的軌跡。第二類作品多為洋溢著聰威風格的短詩,也是本書的主體。他善用畫面、對白、善用反諷、比擬,加上隨處可見機智的警語,讓我們得到讀詩時少有的愉悦與樂趣。這些詩行來自生活觀察所得,無論是對城市、對人與人的關係,都有別出心栽的想法。通電話、海洋、旅行與傷心是主要的關鍵詞,反映出作者與世界不確定的關係,也反映出者對於破格、對於矛盾或不協調某種反慣性連結的耽溺。例如:「風意外跌入窗風鈴只好倉皇通知妳我還未到來」是優美的詩情與尷尬意外的機智結合;《海洋之旅》中的 「主帆卸下了,我的愛廚子熄了爐子我的愛想親親妳的肩帶」是浪漫想像與無法迴避的現實情境並存的緊張狀態。 「我不懂?妳就這麼忍心地放任我和極簡主義在一起,和別人結婚了。如果我必須忍受極簡主義,為什麼我不能娶妳呢?」更是一個有飽滿自我意識的人爐火純青的自嘲。第三類作品比較少,是聰威試圖離開自己慣用的語言,在各個不同的階段,去探索想像中更理想的文字表達的種種實驗,因此風格較不一致。在這當中,有更純粹、抽象的作品、有圖象詩,也有相當成功、節奏截然不同的抒情或雄辯的語法。〈我是妳的倒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我是妳的倒影。當妳凝視,我的時候,我也不得不凝視妳。當妳伸手觸摸,我的時候,我也能觸摸妳。但妳的手一旦真的觸摸到我,我的身軀就會 為之碎裂。所以,我總是,期待不已。」
章節目錄
推薦序 換個方式靠近/羅智成推薦序 屢勸不聽的情詩/楊佳嫻推薦語序詩 Love of My Life露台上的水瓶未曾的希臘達菲旅店怎樣小姐春天的毛衣 田園餐廳前的小黑板不想說話沉默的愛情今天想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徒手近的距離北宜線相見的藉口妳的對面我的對面城市女郎之調所謂淡季預約的電話狂野之東橘子窗邊讀信莫名的愛戀讓我從雪夜裡帶一個聲響給妳蛋包飯男友徒步旅行的時間感戀愛的時機蜿蜒故事的記述田園抒情情詩寫作練習迷失霧中彼岸盼望在妳身邊夜晚在森林裡寫的短稿子通知拼圖在妳那處落下的雨蘿拉舊歌曲生日蛋糕計畫在遠處白光海洋之旅一直閱讀聖地之旅緘默午后(至傍晚)結婚附贈的房屋廣告舊情人的婚禮我是妳的倒影微小記號Bossa Nova夜降臨雙人旅行時所拍攝的照片問我問題送行to小貓他喜歡吃的菜伏流冬冬日的早晨的病房白川荻町降雪前夕京都花藝教室東京急行安眠離去如果不能再見水藍色夜燈水手的話世界杯棒球賽間歇的不集整變奏哀傷是我的遁所 我並不畏懼離開妳m的留言紀念(室內)星空降下語言學義大利夜行火車——我不喜歡旅行,但喜歡與妳一起出門,一起回家。一念之間懷念舊日時光倘若在巴黎Line秘密戀情甜美的寂寞星空練習尾詩 見面——我從來無法像妳這樣愛人,很遺憾。後記 照片、舊物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