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能寫擅走,至今已走了一萬多公里,也爬過許多險惡的山,自述「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當代旅遊文學名家William Dalrymple在書評中便點評道:在這些(顯示了旅遊寫作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旅遊文學為每個繼起的新世代重新創造自己的能力)的所有新作家中,有一個人特別展示了文筆出眾的旅行書仍然可以美得如此渾然無瑕。那個作家就是羅伯特.麥克法倫。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同時還能主持紀錄片。書籍凡出版幾乎必得獎,首部作品Mountains of the Mind贏得《衛報》第一書獎、《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青年作家獎和Somerset Maugham Award。第三部作品The Wild Places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Mountain Festival大獎,並改編為BBC節目。《故道》一書則 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
譯者簡介
Nakao Eki Pacidal(那瓜),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譯有《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公司男女》、《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等書。
名人導讀
砂礫、浪花、鬼、魂與路上的個性——讀旅行文學的孤峰之作《故道》詹偉雄(文化評論人)/文有好一段時間了,我一直想著我們應該對深刻的地景提出兩個問題:首先,當身處此地時,我認識了什麼,而這又是我在其他地方無從知道的?其次再徒勞地問:此地知道多少我所不自知的自己?(《故道》,43頁)個人的閱讀必定充滿偏見,這一次,我的偏見是:英格蘭青壯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的《故道》,是我讀過的旅行文學著作中,幾近沒有匹敵者的孤峰之作。稍稍回想一下,上一回能有這麼巨大快感的閱讀經驗,要算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而那已是遙遠的往事了。《百年孤寂》是小說,《故道》是非虛構類散文,但它們都織繪了壯闊深沈的「生命地理學」場景,我揣測,也許是那種延伸到海角天荒的空間尺度,交錯著上升與沉淪皆深邈的人心探查,敘事結構錯迭相扣(也可說是一種恰如其分的緊繃),卻又表達於白描、內省且安靜的文字句組中,所以《故道》中好幾道的思維束線得以躡手躡腳、漫漶穿透進現下台灣百無聊賴的無意義生活世界,於我產生這麼大的撞擊力,雖然作者不過只是邁開雙腳,走上一條條少有人跡的遠古步徑,向著隱隱召喚他的一縷先人幽魂,探問啟蒙的蛛絲馬跡,而已。讀完《故道》,台北封閉的城市景觀突然門戶大開,感覺到孤涼山徑的草葉於遠方竊竊私語起來,原來,刻板和重複的生活仍有重大可能,生命終是朗朗自由——只要靈魂能夠抖擻起來,起身上路。我想,近年來許多被戶外情懷所莫名吸引的同好們,應都或有類似的同感吧:一旦「自然地景掙脫了風景畫框(lanscape scapes),它便活力飽滿而且勇於製造騷動,透過每一個時刻、每一樁事件,形塑著走路人一生的生命敘事。」不僅是這本《故道》,麥克法倫「地景與人心三部曲」的前兩本書——Mountains of the Mind與Wild Places,也都從人類情感與自然交會的系譜學研究開始。必定是得力於網際網路的查找便利,以及遙遠訪問聯繫電郵往返之簡易,或可再加上英國浪漫主義數百年來的心靈遺緒,一九七六年出生的麥克法倫,展現了前輩作家難以企及——文獻縱深如此悠遠、地理規模這般弘大;人物行徑百般殊異,但心意卻又極其深邃——的人類心靈活動圖譜。不論是山岳、荒野或古道,在我輩有限的歷史視界之外,早已有各種踽踽獨行於其上的先鋒探查者,許多更或可早於書寫文明誕生之前,因而,揣度或極盡合理地去探尋他們的蹤跡,去理解歷史人物那一刻的當下思緒,於寫於讀,便具備著一種系譜的魅惑,那些曾洶湧過某些人心的山、荒野和古道如今都依然在那(雖然後者愈來愈得費勁才得尋獲),人人皆可親臨現場,一方面,系譜敘事引領讀者逆溯回昔日的背景下閱讀,另一方面,讀者也必定把它放入今日的場景中感受,這是現代人追求獨特生命經驗的新興閱讀需求,而麥克法倫絕對是這套技藝中最出類拔萃的行家。(完整導讀內容收錄於《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名人推薦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專文推薦菲力普.普曼(英國20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英國童書作家之一)珍.莫里斯(英國歷史名作家)安東尼.葛姆雷(當代著名雕塑大師)賴芙麗女爵士(英國名作家,以文學貢獻獲封爵士)柯林.施伯龍(英國當代旅行名家)瑞克.貝時(美國小說家和自然作家,《荒野之冬》作者)囊括18種年度好書、美國2012年終極好書榜蟬連《泰晤士報》暢銷榜半年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近來,旅行書幾乎成了陳腔濫調,預測了旅行寫作在網路和Google Earth 時代的破滅。然而,這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固執地拒絕死去。每出現一件預測其絕種的作品,都會有另一件作品宣示某種新天才的降生。過去幾年中,像Pankaj Mishra、William Fiennes、Suketu Mehta、Rory Stewart 和Peter Hessle這些寫法各異的作家所推出的傑作都在在顯示了旅遊寫作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旅遊文學為每個繼起的新世代重新創造自己的能力。而在這所有新作家中,有一個人特別展示了一部文筆出眾的旅行書仍然可以美得如此渾然無瑕。那個作家就是羅伯特.麥克法倫。」——英國《衛報》書評,蘇格蘭旅行文學名家William Dalrymple撰。■「把麥克法倫形容為走路的哲學家,是在貶低《故道》的成就。他的散文扎根極深,不願淪為抽象。他博學多聞,卻又舉重若輕,讓心靈在地質、考古、動物、植物、建築、藝術、文學和城市設計中四處漫步,在走過之處撿起各種小驚喜。」——《紐約時報》書評,美國圖書獎得主Rob Nixon撰■「他是散文中的詩人,而這是世上最美的一種文體。《故道》令我激動顫抖、令我喜不自勝,令我想要再度動身上路行走。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我毫無保留地推薦。」——菲力普.普曼(名小說家)■「這不是一本談論步行歴史的書,也不是一本談論向外、離開的書。這本書的主題有意識地設定在更高的地方:是人類意識中一系列十六組關於行走於地方的漫漫沈思,每一組都設定在一片異常的、閃耀著領悟靈光的世界。」——英國《每日電訊報》書評,小說家 Adam Nicolson撰「麥克法倫一頭鑽入我們可能自認為熟悉的地區,重新喚醒它們。他的喚醒是強烈的,有時是怪異的美麗。他以動人的成就,將我們的遺產歸還給我們。」——柯林.施伯龍(當代旅行文學大師)■「閃耀光芒,擁有一種看似矛盾的組合:既如夢似幻,又極為警醒。《故道》正如麥克法倫的所有作品,都是宏大的閱讀。每句話都帶來令人驚奇的發現。」——瑞克.貝時(美國小說家和自然作家)■「學識、想像力和地方喚起的驚人結合。在閱讀麥克法倫的書之後,我總是感到興奮。」——賴芙麗女爵士(英國名作家,以文學貢獻獲封爵士)■「很棒。麥克法倫有種罕見的聰明才智,他的寫作讓我們全然沈浸在地方、土風火水,以及時間旅行中。」——安東尼.葛姆雷(名藝術家)■「出類拔萃的寫作……讓想像力大為激動……麥克法倫的寫作方式既自由、探究、蔓生、隨性,同時又旁徵博引、個人化,遵循自己的靈光奇想,鋪出一條令人無法抗拒的小徑。」——《週日泰晤士報》
章節目錄
第一部 追蹤(英格蘭)一、跡二、徑三、白堊丘四、淤泥第二部 追隨(蘇格蘭)五、向水之南六、向水之北七、泥炭地八、片麻岩九、花崗岩第三部 漫遊(海外)十、石灰岩十一、根十二、冰第四部 返鄉(英格蘭)十三、雪十四、燧石十五、鬼魂十六、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