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帝歐.佩里柯利Matteo Pericoli在米蘭出生,畢業於米蘭理工學院建築系。一九九五年遷居紐約,擔任建築師、插畫家、作家、記者和教師。目前與妻女居住於義大利杜林,在他創辦的文學建築實驗室及多所學校任教。著有《曼哈頓上河圖》(Manhattan Unfurled)以及《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The City Out My Window)。
譯者簡介
廖婉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
作者自序
世界窗景 打從我在紐約上西區公寓的窗前駐足,心有所感的那天起,轉眼十年了。當時內人和我正要搬出那一房一廳的公寓,我心頭湧上一股渴望,想把那幅窗景捲起來一併帶走。那景致我觀看了七年,日復一日,窗外那些樓宇錯落排列,深印我腦海。不知不覺中,那幅窗景成了我對那城市最熟悉的印象。它成了我的一部分,可是我將從此與它揮別。 要密切留意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的事物並不容易。「它們明天還是會在那裡。」往往要等到即將失去,或者已經失去,才赫然明白它們的重要。我納悶的是,我怎麼會沒有多加留意窗外的景色。這疏忽讓我不禁尋思,我們如何體驗與感知窗外的一切。說到底不外是,我們如何體驗與感知生活。 對我來說,窗口和窗景就像某種「重啟按鈕」。好比眼睛累了會眨一眨一樣,每當我想讓腦袋放空、思緒停頓,我會默默地任目光穿透玻璃,在窗外遊移,不加分析,不有意識地解讀。我的雙眼單純只是瞥向某個景致,並沒有真的盯著什麼看,而下意識裡對於那景致的熟稔——尋常的屋頂、著名的飾板、附近的中庭,遠方的山丘,反倒可以讓我分心恍神。我不經意地望穿一片玻璃,這玻璃把我和世界連接起來,也把我和世界分隔開來。 因此,二○○四年那天,我總算仔細打量那幅窗景。我甚至試圖拍照,但很快便發覺拍照行不通。照片無法傳達我眼中的風景,單純僅呈現窗外景物。於是我取來鉛筆和粉蠟筆,把窗景畫在一大張包裝用的牛皮紙上,窗框等一切都畫進來,並且頭一次注意到,我觀看了那麼久的風景裡蘊藏著那麼多的事物,而之前我竟渾然不察,它們都躲哪去了? 打從那時起,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素描一幅幅窗景。在二○○四年至二○○八年之間,為了一本以紐約市為題的書進行研究時,我發現作家通常和我有類似的處境:在書桌前一坐就是數小時,所以他們若不是把書桌擺在靠窗的位置,盡可能飽覽風景,就是刻意避開窗景。當我邀請作家們以文字描述他們的窗景,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在素描裡捕捉到的元素,都由他們的文字補足了(或者甚至是補強了)。 這就是二○一○年起在《紐約時報》發表以及後續刊在《巴黎每日評論》裡的「世界窗景」系列的發想與初衷:描繪全世界作家的窗景,並附上他們的一段文字——線條和文字透過有形的觀看角度結合在一起。本書裡的五十幅素描(有些從未發表過),每一幅都提供了一座觀景臺,也可以說是一個「視野」,讓你在五十趟的環遊世界行旅中歇息和沉思。 經過這些年,我終於學會在窗前停留更久一點,也往往會思索著,假使我擁有那些窗景,我會有什麼感受。它們會如何影響我?如果我天天看著那些樓宇或樹木或船隻經過,我會有所不同嗎?我慢慢體會到,一扇窗終究不僅僅是與外在世界接觸或分隔的界面,它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向內的凝視,投射回到我們自身的生活。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偷窺華麗古老的過去王春子(插畫家)去年的十一月,因為畫畫遇到瓶頸,剛好有機會休息,便在巴黎瑪黑區待了三個月。在巴黎沒什麼事要做,每天最認真踏實的工作大概就是洗碗了。我總是在收拾整理後,趁著手上還有些洗碗的熱氣,打開廚房的小窗戶抽上一根煙,讓皮膚蹭蹭戶外冰涼的空氣,然後望著窗外發呆。巴黎的廚房既簡陋又小得寒酸,不過外面的窗景倒是華麗得嚇人。先不管那些巴黎屋頂上美麗的煙囪風景,廚房的窗子望去,是一棟古老且荒廢已久的古蹟高樓,象牙白的牆上是華麗繁複的浮雕,有著人臉、花草做裝飾,因為荒廢的關係,爬了一些植物藤蔓,後院裡滿是雜草,有種說不上來的荒涼,窗戶還破了好幾扇。仔細地盯著那些玻璃的裂縫,好像依稀能偷窺進去華麗古老的過去。我常常無聊時,便站在廚房望著對面的房子,一扇扇地望進去,總期待著說不定一不小心就讓我巧遇幾個古老的幽靈晃過。不過可惜的是,到了最後離開時,和我對望的還是只有那站在屋頂上時常來拜訪的野鴿,還有喊著無聊「啊啊啊」的烏鴉。推薦序二老屋顏窗景故事辛永勝、楊朝景(《老屋顏》作者)談到「窗景」,直覺是從屋內向外欣賞的畫面,而老屋顏最喜歡的窗景,卻都是由外向內看的。巷弄裡一棟兩層樓高的透天厝,牆上一小顆一小顆的馬賽克磁磚有細細的釉彩拉絲,是四、五十年前流行的建築裝飾面材,隱約透露了房屋大略的建造年代。牆上舊式木窗前加裝蔚藍色舊鐵窗,為了防鏽上頭塗刷鮮明的油漆,透過這幾扇鐵窗上的油漆厚度,看得出主人對房子保養得宜,紮實漆上了一層又一層。鐵窗的造型,橫向鐵條是西洋樂譜上的五條線,乘載著許多音符在上頭跳動,此外還有數道鏤空圓形排列出的橫帶,組成一幅獨一無二的畫面。這間老屋上的鐵窗花之所以觸動我們,不僅止於造型上的獨特,更因為背後那段感人的故事。原屋主是位鐵工廠老闆,處事認真的態度對於自宅裝修自然毫不馬虎,屋內四處可見老闆精心設計的巧思,客廳地板上有房屋建造年份、兒女房中也有飽富童趣的小企鵝、龜兔賽跑圖案磨石子地板,還有兼具防盜與逃生功能的屋內鐵窗栓扣等,而屋外一扇扇音符鐵窗,也是老闆的創意發想。據說喜愛音樂的他偶然聽到一段喜歡的旋律,便將這段旋律從聽覺的享受化為視覺欣賞的鐵窗,而鏤空的圓形橫版,則來自工廠裡壓模後的剩料,一幅結合了老闆喜好與工作的鐵窗就此誕生。後來老闆兒子繼承了這棟房屋,並將房屋出租給現在的女主人-黎媽。氣質高雅的黎媽是一位音樂老師,回憶起當時看屋的情景,對於音符的敏銳讓她一看到房子便哼唱出鐵窗上的旋律,此舉令現任屋主十分感動,興奮的直說黎媽是第一個將這旋律唱出來的人!原來他只知道鐵窗上的是父親最喜愛的音樂,卻因不曾學習音樂而不知其曲調。如此的因緣際會,屋主懇請黎媽將房子租下,擁有浪漫情懷的黎媽也一口答應,並承諾既然老屋主喜歡音樂,她便會讓此處隨時充滿樂聲,除了在裡面經常與不同的音樂家合奏,也在屋外掛了好幾串風鈴,讓自然吹過的微風帶來清脆的輕響,如此至今。這段過程,也成為老屋顏最津津樂道的窗景故事之一。推薦序三風鈴在四季的窗緣輕響何敬堯(妖怪小說家 )我喜愛風鈴。在寫作的窗畔,不經意一陣微風拂來,清脆響著嘹亮的嗓音,彷彿是在訴說著什麼秘密。我聽到了那些來自遠方的祕密,心有靈犀,便將那些隱晦的訊息以文字寫成一篇又一篇的奇妙故事。透明如蟬翼的玻璃風鈴,是我幾年前旅行到日本的北海道小樽,在一家小店買下。小樽以玻璃工藝聞名遐邇,跨過了一座小橋,沿街皆是販賣玻璃工藝品的攤販、店鋪,晶瑩閃亮的杯具、碗盤、玻璃玩偶,每一個都是精雕細琢,宣示著小樽與西洋交融的城市過往歷史,恰如玻璃般晶瑩剔透。這時,我意外踅進了一條小巷,遊客們漸少,倏然遠方傳來一種奇異又讓人著迷的音符。「噹~噹~」清亮的節奏,乘著夜晚的涼風來到我的耳畔。一串一串的風鈴懸掛在日式瓦簷下,清脆交響著神祕的叮叮咚咚的節奏,我不禁駐足停留了好久好久,我聽得癡迷了……最後,我選了一個畫上煙火圖樣的風鈴,帶回了臺中家裡的書房。 寫作的日子裡,來自日本小樽的風鈴,彷彿時不時會帶來異樣的音符,告訴我一些悲傷或者喜悅的故事。偶爾出門旅行,我也會注意著有沒有什麼有趣的風鈴,也會將它們帶回家中,繫在窗邊。有一個來自宜蘭的風鈴,沒有掛紙,我裁剪下某個出版品的廣告頁面中,有一幅游魚的圖片,便將那隻青魚圖片作為了風鈴的掛紙。只要風鈴浮動,青魚也彷彿徜徉於風中。凝聽著窗邊的鈴聲,彷彿是一座無邊無垠的宇宙,偶爾風狂聲急,偶爾柔風輕音,或者是與夏蟬合鳴,在雨聲裡夾入了鈴聲的婉轉,秋風彷彿承載著遠方的故事,來到我的窗畔,意外地搖響了風鈴。我在四季的鈴聲下寫作,我在鈴聲下盡情地幻想……抬眼凝望,窗邊的風鈴閃耀的神祕的光芒。
章節目錄
自序 世界窗景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伊斯坦堡,土耳其艾加.凱磊 Etgar Keret/特拉維夫,以色列珠瑪娜.哈達德 Joumana Haddad/朱尼耶,黎巴嫩亞拉.阿斯萬尼 Alaa Al Aswany/開羅,埃及齊瑪曼達.恩戈濟.阿迪琦耶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拉哥斯,奈及利亞羅第米.巴巴頓德 Rotimi Babatunde/伊巴丹,奈及利亞賓亞凡加.瓦奈那 Binyavanga Wainaina/奈洛比,肯亞努魯丁.法拉赫 Nuruddin Farah/摩加迪休,索馬利亞羅莉.庫布茲爾 Lauri Kubuitsile/馬哈拉佩,波札那娜汀.葛蒂瑪Nadine Gordimer/約翰尼斯堡,南非莉狄亞.迪姆柯斯夫斯卡 Lidija Dimkovska/史高比耶,馬其頓共和國露潔塔.勒沙那庫 Luljeta Lleshanaku/克魯亞,阿爾巴尼亞泰耶.茜拉絲 Taiye Selasi/羅馬,義大利提姆.帕克斯 Tim Parks/米蘭,義大利丹尼爾.凱曼 Daniel Kehlmann/柏林,德國克莉絲汀.安果 Christine Angot/巴黎,法國瓊恩.麥格雷戈 Jon McGregor/諾丁漢,英國安卓莉亞.勒維 Andrea Levy/倫敦,英國邁克.麥柯馬克 Mike McCormack/高威,愛爾蘭蕾拉.阿布列拉 Leila Aboulela/亞伯丁,英國安德里.斯奈.德納森 Andri Snær Magnason/雷克雅維克,冰島卡爾.奧維.克瑙斯加德 Karl Ove Knausgaard/格蘭明哲布羅,瑞典娜斯塔雅.丹妮索瓦 Nastya Denisova/聖彼得堡,俄國門都右 Mend-Ooyo/烏蘭巴托,蒙古哈里斯.卡里克 Harris Khalique/伊斯蘭馬巴德,巴基斯坦拉納.達斯古普塔 Rana Dasgupta/新德里,印度西川 Xi Chuan/北京,中國艾瑪.拉金 Emma Larkin/曼谷,泰國村上龍 Ryu Murakami/東京,日本安卓亞.西拉塔 Andrea Hirata/雅加達,印尼李察.弗蘭納根 Richard Flanagan/布魯尼島,澳大利亞凱利德溫.達薇 Ceridwen Dovey/雪梨,澳大利亞雷貝嘉.沃克 Rebecca Walker/茂宜島,夏威夷,美國瑪麗娜.安迪考特 Marina Endicott/艾德蒙頓,亞伯達省,加拿大希拉.海蒂 Sheila Heti/多倫多,安大略省,加拿大艾爾默.李歐納 Elmore Leonard/布盧姆菲爾德鎮,密西根,美國潔若汀.布魯克絲 Geraldine Brooks/西堤斯伯里,麻薩諸塞州,美國貝瑞.約克魯 Barry Yourgrau/皇后區,紐約市,美國泰居.柯爾 Teju Cole/布魯克林,紐約市,美國萊絲莉.特諾里奧 Lysley Tenorio/紐約市,紐約,美國約翰.耶利米.沙利文 John Jeremiah Sullivan/威明頓,北卡羅萊納州,美國伊迪薇吉.丹蒂凱特 Edwidge Danticat/邁阿密,佛羅里達州,美國波義耳 T. C. Boyle/蒙特西托,加州,美國蜜雪兒.亨涅曼 Michelle Huneven/阿爾塔迪納,加州,美國法蘭西斯科.高德曼 Francisco Goldman/墨西哥市,墨西哥羅德里格.雷耶.羅薩 Rodrigo Rey Rosa/瓜地馬拉市,瓜地馬拉亞歷杭德羅.桑布拉 Alejandro Zambra/聖地牙哥,智利塔蒂阿娜.薩琳.列維 Tatiana Salem Levy/里約熱內盧,巴西丹尼爾.加雷拉 Daniel Galera/阿雷格里港(愉港),巴西瑪利亞.兒玉 Maria Kodama/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