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德寶法師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德寶法師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12歲時於斯里蘭卡剃度為佛教僧侶,20歲時於康提受具足戒。畢業於昆巴哈的維迪雅錫卡拉專科學校、凱拉尼雅的維迪雅蘭卡拉學院,以及可倫坡的佛教弘法學院。之後他到印度進行為期五年的弘法工作,在桑奇、德里與孟買服務賤民。接下來十年,他在馬來西亞弘法,擔任佛教協會以及馬來西亞佛教青年會的宗教顧問。1968年,德寶法師在塞瓦迦佛學會的邀請下擔任華盛頓佛寺協會的主任秘書,並於1980年被任命為會長。在1968至1988年任職佛寺協會期間,他除了教授佛法課程外,亦指導禪修閉關,並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德寶法師也持續從事學術研究,取得美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許多著名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他寫的書籍與文章已在印度、美國、斯里蘭卡與馬來西亞等地出版。《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中文版由橡樹林文化在2003年出版;該書的泰文節譯版本更被選為全泰國高中課程的教材。 2000年,德寶法師獲得母校維迪雅蘭卡拉學院頒贈終生成就傑出獎。
譯者簡介
施郁芬教育科技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近年來辭去教職,致力於佛學研修及翻譯。譯作有《祈禱的力量》《慈悲與智見》等(以上皆由橡樹林文化出版)。
作者自序
一九七○年代,有許多老師將內觀禪修(毘缽奢那,Vipassana)帶到西方,之後內觀便廣為流傳。內觀的其中一部分,即是現在已聲名卓著的「正念」修行。一九八○年代,有許多學生想要找一本清楚介紹正念修行的書,但他們找得到的多是學術性的書籍,不太適合一般大眾。因此,我寫了《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二○○三年,橡樹林文化出版),那是一本關於正念修行的方法以及基本原則的「工具書」。那本書如同現在這本,是以明確易懂的語言寫給一般人看的。當「正念」、甚至「內觀」的名聲愈來愈家喻戶曉,且其修行方法也廣受注重之時,相對地,深入專注的禪修(止禪) ──奢摩他,則顯得較不受注重。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那是一種禪修的奧運,只適合住在山洞或寺廟中的非凡人士修行,遠非一般忙於日常生活的「正常人」所能及。 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大家的興趣似乎轉向了專注之道(定)。這是件好事,因為它真正是與內觀禪修、正念之道平行且相輔相成的,兩者彼此纏繞而互相支持。兩千多年來,這兩條道路(止、觀)被編整及精確化為平行之道,這有很好的理由:它們各自管用,而且在合用時效果最好。事實上,這兩者是一體的。真相是,佛陀並未把止、觀當作兩個個別的系統來教導。佛陀給我們的是一條禪修之道,一套能夠解脫痛苦的工具。 本書旨在提供禪修者一本清楚易懂的禪修手冊,將專注禪修的途徑盡量以步驟化的方式鋪陳出來。此外,本書也假設讀者已經讀過《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或類似書籍,也已經開始修習正念,並準備好要更進一步──超越正念。 關於本書的架構,在此略作說明:整本書從頭到尾,尤其在詳細談到禪那(jhanas)的部分,我引用了很多巴利經句。巴利經典是我們所保有的佛陀直接教導之最佳紀錄。由於本書並非學術著作,所以沒有附加註腳。然而,我想感謝多位傑出的譯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向智尊者(Nyanaponika Maha Thera)、髻智比丘(Bhikkhu Nanamoli)、John D. Ireland,以及Gil Fronsdal,我在本書中採用了他們的翻譯。此外有些是我自己的翻譯,還有許多是出自髻智比丘翻譯覺音尊者(Buddhaghosa)所著的《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最後一個說明是:任何研讀都有一個必要部分,就是基本詞彙。本書後面附有一個廣博而詳細的詞彙解釋,請讀者好好利用。實際上,藉由閱讀字彙,你可以好好地回顧本書內容。 我發自內心深深感激約翰‧派迪寇德(John Peddicord)慷慨地貢獻他的時間和耐心。本書猶如《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一樣,如果沒有他密集勤奮的工作,是不可能問世的。 我也感謝Wisdom Publications的Josh Bartok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建議,使本書得以完成。其他人也貢獻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包括Barry Boyce、Brenda Rosen、Fran Oropeza、Bhante Rahula、Bhante Buddharakita,以及Bikkhuni Sobhana。我感激你們每一位。德寶法師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直截了當、條理分明、能夠加深止觀層次的禪修指南,讀來法喜充滿,是給我們所有人的絕佳贈禮。──約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美國「內觀禪修協會」老師他的解釋具有實際可行的邏輯性和令人驚異的常識感,引領讀者平順地走過禪定修行的各種階段。繼《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之後,本書很有可能成為另一經典之作。──阿姜阿瑪洛比丘(Ajahn Amaro),Abhayagiri Monastery住持本書完全根基於佛教的核心教導,簡單清楚的介紹使得這些工具成為每位禪修者唾手可及的要件,是令人讚賞的續集。──莎拉‧凱瑟琳(Shaila Catherine),《得大樂:遠離苦的20種療癒力》作者德寶法師的寫作如此清晰,讓讀者在閱讀中亦能品嚐到平靜與喜悅,是一本啟發人心的書!──蓋伊‧阿姆斯壯(Guy Armstrong),Spirit Rock Meditation Center資深老師內觀的法流林崇安 約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達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樹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實相,滅除無明而成佛了。從此,釋迦牟尼佛便在印度開始教導內觀的法門CD往內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實相,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不再執著身心為「我」而滅除煩惱和痛苦。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成千上萬的弟子們依此內觀法門得道證果,滅除了煩惱,過著安詳自在的生活。南傳佛教的法流 佛陀入滅以後,到了西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國家弘揚佛法,因而內觀法門也傳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迦濕彌羅(今喀什米爾)等地區,也利益了當地的群眾。此中,傳往錫蘭、緬甸以及寮國、泰國等地區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傳佛教」。 至於印度本土,經過長期的變動,佛教內部也形成許多不同的部派,到了西元三五○年左右,無著菩薩編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內觀法門的許多重要資料。從這一時期開始,唯識宗的觀修法門也開始興起,到了西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門在印度傳播開來,相形之下,能指導原始的內觀法門的人就愈來愈少了。到了西元一二○○年,受到回教軍隊的侵入,整個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約西元一五○年起,佛教開始傳到中國,初期的譯師們也將內觀法門傳了進來,所修的以「觀呼吸」為主要的入門方法,由於被誤解為是「小乘」,因而在漢地難以盛行。到了西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師將《瑜伽師地論》從梵文翻譯成漢文,此中的〈聲聞地〉詳細敘述禪修者(瑜伽師)如何準備修行的資糧、如何安住所緣、如何達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義、事、相、品、時、理)來修內觀(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禪修的障礙(五蓋等),這些都有完整而詳細的解說。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內觀法門來指導的禪師畢竟不可得,因此,雖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長久以來都被束之高閣,到了民國初年,此論又被重視,但也只限於學術上的義理探討而已。內觀在台灣 另一方面,南傳到泰國、緬甸、錫蘭的內觀法門,在西元一九八九年起,透過翻譯和出版,在台灣開始受到注意。最初出版的是南傳大師的法語和傳記,例如,阿姜查的《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為贈禮》、《森林裡的一棵樹》、《靜止的流水》,佛使比丘的《菩提樹的心木》、《人類手冊》,以及摩訶布瓦的《尊者阿迦曼傳》等等。這些譯著的通行,使國內學佛者發現竟有一種「新」而實用的禪修方法,可以使佛法與生活結合起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當下的身心,在行住坐臥中時時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過得安詳自在,而非採用一般習見的消災、拜懺、加持、求神保佑的方式。這些譯著促使不同背景的學佛者往泰國、緬甸等地區去參加內觀禪修營,並學習不同傳承下的內觀法門。 就我而言,我是看到葛印卡老師的英文內觀資料後,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去尼泊爾參加十日內觀禪修營,禪修時閉起眼睛,全神貫注於「觀察呼吸」而後「觀察感受」,十日下來,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靜態內觀法門,所以,當年八月便邀請老師,借用中壢圓光佛學院校本部舉辦了台灣第一期的十日內觀課程,共有二二○位學員參加,此後一期接著一期,連續三年借用不同的寺院舉辦了五十多期的內觀課程,一直到在台中縣新社鄉有了穩定的場所,其後由其他熱心的學員接辦下去。 我個人則一方面回到阿含義理與各家內觀法門的研究,以釐清內觀的原始面貌,一方面學習動態的內觀法門(正念動中禪),期使視野廣些。此時,南傳大師們的法語、開示譯本更多了;不同傳承系統下的南傳內觀老師,例如帕奧禪師(一九九八)、戒諦臘禪師(二○○二)等,也陸續接受不同單位的邀請來台親自指導,參加的學員也非常踴躍。禪師們所指導的內容也呈現出靜態和動態內觀的多種方法,各有其特色,可以讓禪修的學員們在修行中看清自己的盲點並得到提升。靜態內觀與動態內觀 什麼是靜態和動態的內觀呢?此處所說的靜態內觀,是指禪修時保持肢體不動,閉起眼睛,全神貫注於身上一點,進而觀察感受與心念。動態的內觀,則是眼耳自然地開放,內心輕鬆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以經行(或稱行禪)為例,經行時輕鬆地來回行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腳的移動;以觀察呼吸為例,則是輕鬆地一直覺知當下自己呼吸的進出而不專注於一點。如此訓練久了,在行住坐臥中,可以培養出持續不斷的正念,進而看清感受和念頭,不再捲入煩惱中。 如果回到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中的教導,可以看出佛弟子們從早到晚都是以經行和晏坐來淨化內心,而整個禪修的核心基礎(資糧)是「戒律儀」、「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CD這種核心的訓練便是使佛弟子們在動靜中,時時內觀,時時活在當下,使生活和禪修融合為一。德寶法師的禪修法門,是從靜態走向動態內觀的好方法 今日所有內觀的法門,開始所用的技巧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後面的階段必然是在行住坐臥中,內心輕鬆而開敞,保持正念正知,時時往內觀照,看清當下的自己,不再執著身心為「我」,以覺醒而智慧的心去面對起伏的人生。能夠這樣,就和當年的佛弟子們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也唯有這樣才能抵達相同的涅槃城CD進入苦的完全止息。 許多肺腑之言,可以從德寶法師的《平靜的第一堂課CD觀呼吸》這本經驗之作中得到。德寶法師的禪修法門,是從靜態內觀走向動態內觀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他提醒學員們: 「禪修中最重要的時刻,是你離開坐墊的那一瞬間。」 「禪修是正念的開發,以及對於所開發出來正念加以運用。你不一定要坐著修禪,你可以在洗盤子的時候修禪,也可以在洗澡、溜冰或寫信時修禪。」(見本書第十五章) 願所有的人都能有內觀禪修的體驗,並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退休教授,現於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兼課,並為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負責人)
章節目錄
自序第一章 專注之道 你需要多少信心? 為什麼深度專注是重要的? 以佛陀為榜樣 禪那的路線圖第二章 定與禪那 我們如何做到? 禪那是什麼? 正定與邪定 定和念 正知 禪那的利益 禪那的潛在陷阱第三章 準備修禪那 持戒 知足 守護根門 隱退於僻靜處[獨一靜處] 正念省思 修行八正道 念 五種心靈力量[五力]第四章 給自他最佳祝福 思想與行動上的慈愛 對各種人培養友愛 為什麼慈愛對禪那很重要? 慈愛禪修[慈心觀]第五章 觀呼吸 呼吸的內觀 四大元素 養成每天禪修第六章 為什麼我們現在無法高度專注? 障礙如何壯大? 專注和正念能阻止障礙 克服障礙的技巧 數呼吸以抑制障礙 障礙如何去除? 結[結縛] 以禪那摧毀無明 自我談話第七章 修行的目的 無常 為何看見無常如此重要? 以內觀看見無常 以禪那看見無常 苦 無我 無我的經驗第八章 各種禪那 色界禪 出世間禪第九章 近行定 選擇禪修所緣 起始點 定力增強 近行定與呼吸 趨近初禪第十章 初禪 另一種喜悅 五禪支 正思惟 「尋」和「伺」的重要 禪那裡的「念頭」 七覺支第十一章 二禪及三禪 獲得二禪 獲得三禪 精熟於禪那[禪定自在] 精熟的步驟 保持禪那第十二章 四禪 雙合一 出禪那修內觀 多樣化的平等心 統一的平等心 光明及所見 獨一,無著,空 利用四禪第十三章 無色界禪 四無色界禪 第一個無色界禪:空無邊處 第二個無色界禪:識無邊處 第三個無色界禪:無所有處(空) 第四無色界禪:非想非非想處第十四章 出世間禪 出世間聖道 摧毀疑惑 出世間聖道的階位詞彙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