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廖仁義臺灣雲林人,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曾任行政院文建會駐法國巴黎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財團法人朱銘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暨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目前,除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同時也是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館長。
名人推薦
廖教授對於巴黎文化的理性觀察成為感性的文字,從一個故事,一點人情看到文化現象或為硬體建築轉覆成為文化實力的情愫。他是一位明亮的知識份子,……相信這本書是如此被讀者信賴。──黃光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廖主任將他在巴黎求學與工作期間,親身佇足在巴黎古老建築的力量中,透過他對歷史的熟捻、對美學藝術的瞭解、對人的關懷,他用一則則小故事帶著我們一探法蘭西民族的愛與傷、偉大與悲痛。──劉若瑀(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章節目錄
許多旅人行腳匆匆,只是為了讓眼睛捕捉,卻讓思緒迷惑。雖然巴黎是一個充滿視覺驚喜的城市,事實上它更適合我們放慢腳步,沉思默想。許多小角落,只要我們願意為它駐足片刻,便會發現它竟然有著不凡的故事。推薦序 黃光男校長 推薦序 讓巴黎更像巴黎 劉若瑀總監 作者序羅馬人遺址訴說著它的身世──呂特司競技場(Les Arènes de Lutèce)將神聖的一切放在心中──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古橋邊上擺書攤的思想家──新橋(Le Pont Neuf)即使世界只剩下他的琴聲──浮日廣場(La Place de Vosges)法蘭西學術精神的守護者──法蘭西學術院(Institut de France)走向人類正在受苦的土地──聖哲曼德佩教堂(Eglise Saint Germain des près)每塊土地都有自己的左岸──聖安德列藝術街(Rue Saint-André des Arts)歷史的紛擾彷彿不曾發生──傷兵醫院(Les Invalides)從地平線消失的歷史地標──巴士底監獄(Bastille) 見證藝術史誕生的博物館──羅浮宮(Le Louvre)法蘭西精神高度的象徵──群賢祠(Panthéon)歷盡滄桑卻也聽見歡笑──凱旋門(Arc de Triomphe)長者背影已經成為永恆──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流浪藝術家的心靈故鄉──蒙馬特(Montmartre)異鄉人也能看得見幸福──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可以遺忘現實塵囂的巷弄──巴黎的穿廊(Les Passages Couverts)勇者也會有脆弱的姿態──羅丹美術館(Musée Rodin)配戴鈴蘭的那一個日子──傳統市場(La marché traditionelle)音樂流淌而成的時光隧道──音樂城(Cité de la Musique)後現代的現代美術館建築──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視野寬闊不是因為物理高度──托卡德洛廣場(Place de Trocadero)、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l) 藝術家燃燒心靈的角落──蒙帕納斯(Montparnasse)世界遺產保護運動的重鎮──國立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布朗利碼頭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 把美麗交回到民眾的手中──貝西公園(Parc de Ber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