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克萊兒.畢莎普 Claire Bishop紐約市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著有《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是《參與》(Participation)雜誌主編。2008年,她共同策劃在倫敦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Double Agent」展,她也持續在Artforum、October、e-flux等雜誌發表論文。
譯者簡介
林宏濤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作有:《等待哥倫布》、《文明的哲學》、《我的名字叫耶穌》、《神子》、《與改變對話》、《上帝的語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菁英的反叛》、《神話學辭典》、《啟蒙的辯證》、《眾生的導師:佛陀》、《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神在人間》、《隱藏之泉》、《法學導論》、《美學理論》、《愛在流行》、《南十字星風箏線》、《體會死亡》、《詮釋之衝突》、《藝術想怎樣?》等書。
名人推薦
「當代藝術家的好意經常是鋪了一條通往地獄的路。克萊兒.畢莎普追蹤他們的墮落直到煉獄,邀請讀者分享她如何為一路所發現的事物驚豔不已。《人造地獄》結合了大量的歷史知識和個別藝術實踐的準確分析。以致於到了她的新書末了,我們開始愛上地獄──條件是它始終是人造的。」──《藝術力》(Art Power)作者 葛羅伊斯策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 林宏璋──專文導讀
章節目錄
專文導讀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 林宏璋)導論第一章 社會轉向:協作及其不滿 The Social Turn: Collabor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I. 創意和文化政策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PolicyII. 倫理轉向 The Ethical TurnIII. 美學的體制 The Aesthetic RegimeIV. 被操控的現實:歐格里夫抗爭事件 Directed Reality: The Battle of OrgreaveV. 被解放的觀看者 Emancipated Spectators第二章 人造地獄:歷史前衛主義 Artificial Hells: The Historic Avant-gardeI. 挑釁、壓榨和參與 Provocation, Press and ParticipationII. 劇場化的人生 Theatricalising LifeIII. 涉獵和嘗試 Excursions and TrialsIV. 凝聚和分裂 Cohesion and Disruption第三章 我參與,你參與,他參與…… Je participe, tu participes, il participe I. 情境主義國際:超越藝術 The SI: Surpassing ArtII. 視覺藝術研究社:知覺的再教育 GRAV: Perceptual Re- EducationIII. 樂貝爾:集體驅魔 Lebel: Collective ExorcismIV. 劇場的叛亂 A Theatrical Uprising第四章 直言不諱的社會虐待狂 Social Sadism Made ExplicitI. 直言不諱的社會虐待狂 Social Sadism Made ExplicitII. 作為施虐者的藝術家 Artist as TorturerIII. 關閉的畫廊、鬥毆和監獄 The Closed Gallery, the Scuffl e, the PrisonIV. 隱形劇場 Invisible TheatreV. 作為恐怖主義行動的藝術 Art as a Terrorist Act第五章 社會主義底下的社會 The Social Under SocialismI. 布拉格:從表演到儀式 Prague: From Actions to CeremoniesII. 斯洛伐克:持續的體現 Slovakia: Permanent ManifestationsIII. 公共空間的難題 Problematics of Public SpaceIV. 莫斯科:不可分辨性的區域 Moscow: Zones of IndistinguishabilityV. 反對異議 Against Dissidence第六章 意外的訪客:藝術家安置團體和社區藝術 Incidental People: APG and Community ArtsI. 「藝術家安置團體」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APGII. 展示歷程:「創新七〇」 Exhibiting Process: ‘Inno70’III. 1970年代及其後的安置 Placements in the 1970s and AfterIV. 社區藝術運動 The Community Arts MovementV. 「布萊基」和「互動」 The Blackie and Inter-ActionVI. 沒落 Decline第七章 以前的西方世界:1990年代初期作為計畫的藝術 Former West: Art as Project in the Early 1990sI. 「集合計畫」、「松斯貝克九三」和「行動中的文化」 ‘Project Unité’, ‘Sonsbeek 93’ and ‘Culture in Action’II. 展演式的展覽 Performative ExhibitionsIII. 計畫性的城市 The Projective City第八章 代理式展演:將真實性外包 Delegated Performance: Outsourcing AuthenticityI. 暫時性的類型學 A Provisional TypologyII. 作為勞動和快感的展演 Performance as Labour and PleasureIII. 視情況而定的展演 Performance in Context第九章 教學性計畫:「你如何將教室帶到生活裡,宛如它是件藝術作品?」 Pedagogic Projects: ‘How do you bring a classroom to life as if it were a work of art?’I. 有用的藝術 Useful ArtII. 三部曲的計畫 A Project in Three PartsIII. 共同課題 Common TasksIV. 有功能就有產出 What Functions, ProducesV. 教育,理論上 Education, in TheoryVI. 學院資本主義 Academic CapitalismVII. 審美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結論I. 階梯和貨櫃 The Ladder and the ContainerII. 參與的終點 The End of Partici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