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麥伊・荷瓦兒 & 培爾・法勒 Maj Sjöwall (1935—) & Per Wahlöö (1926—1975) 瑞典作家,創作二人組。荷瓦兒與法勒的合作始於兩人於一九六二年偶然相識,法勒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新聞記者,荷瓦兒亦從事相關工作。在共同創作「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系列小說之初,兩人便決定以十本、而且也只寫十本作為完整概念的呈現。「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系列十部作品的情節各自獨立,但又有巧妙牽繫;各作皆為三十章,由兩人各自撰寫一章、彼此相互接續的方式進行,當中的結合及轉折可謂天衣無縫。荷瓦兒與法勒這段獨特的共同創作關係,在一九七五年法勒因胰臟問題病逝而告終,但這對獨特的創作搭檔在這十三年裡的無間合作,已為後世完整留下一系列堪稱經典與傳奇的推理傑作。
譯者簡介
許瓊瑩台北人,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美國芝加哥De Paul大學電腦學碩士。譯有《大眠》、《Y的悲劇》、《暹羅連體人的祕密》、《多尾貓》等多部推理名作。
名人導讀
導讀馬丁‧貝克與連續殺童魔———關於《陽台上的男子》 《陽台上的男子》是馬丁‧貝克探案系列第三集。在這集中,斯德哥爾摩發生了連續殺童案,連續有小女孩遭到性侵並被殺害,兇手病態地盜走被害者的內褲做為收藏品。馬丁‧貝克與其警察團隊承受龐大的破案壓力,出動諸多警力,誓死都要將這名殘忍的兇手揪出來。 這是馬丁‧貝克系列首度出現連環殺手(serial killer,又譯連續殺人魔)的設定。粗略來說,連環殺手是指連續殺害多人的兇手,有固定做案模式,每次做案之間會有冷卻期,且被害者通常屬於固定類型。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眾所皆知的開膛手傑克。在本書中,兇手專挑十歲左右的小女孩下手,做案地點都在公園,遂行性暴力後再予以殺害,最後盜走內褲做為收藏,並以一週為作案週期。 連環殺手的引入使得故事的命案數量大增。前作《羅絲安娜》與《蒸發的男人》都是以單一事件為主軸進行,但《陽台上的男子》卻是在「兇手持續犯案」的節奏中進行,造成讀者(以及馬丁‧貝克等人)更強大的焦慮感。然而,案件的複雜度不只是由單一兇手所犯的數件命案製造出來,也是因為作者這次採用了「編麻花」的情節設置。 除了殺童案這條線之外,馬丁‧貝克等人還同時調查一系列的搶劫案。這系列的搶劫案是由另一名兇手犯下。這名兇手專挑公園內落單、無反抗能力的人下手,毆打對方後再行搶。故事就在兩案交互調查中進行,比起前兩作更具複雜度。 雖然本作的案件複雜度提升,在推理情節的設計上卻回歸到《羅絲安娜》的平實。馬丁‧貝克系列當然是寫實主義的警察小說,首作《羅絲安娜》便開啟了這個風格,沒有複雜的佈局,沒有意外的結局,沒有巧妙的犯案手法,當然也沒有出神入化的推理,就只是純然描寫猶如現實的犯罪與偵查細節。其後在續作《蒸發的男人》卻有了改變,作者加入更多推理線索,埋下伏筆,也安排了意外結局,使得該書成為具備解謎性質的寫實主義作品。奇妙的是,《陽台上的男子》又回歸到《羅絲安娜》的路線,捨棄《蒸發的男人》中古典推理小說的解謎色彩,不但對於真相不做隱藏,案件也是「自然而然」揭開,而非透過邏輯推演。因此閱讀這本書的樂趣與《羅絲安娜》相同,不在於期待結尾的爆點,而在於品嚐鉅細靡遺與貼近現實的警察辦案過程。 的確,就算沒有精心設計的伏筆與衝擊性的真相,本書的精采程度依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一貫的、對於警察辦案的細膩描寫。除了細述警方的查案過程,對於警務人員的心理狀態也有深刻描繪。在前作《蒸發的男人》中,對於馬丁‧貝克的心理描繪是沉重的。馬丁‧貝克因為工作關係與家人聚少離多,造成妻子不滿;即使在破案之後得以與家人重聚,也無法開心起來,因為真相讓他充滿無奈。《陽台上的男子》仍然對於警務人員的辛勞多有著墨,但並未再聚焦於馬丁‧貝克心中因警務工作而產生的灰暗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苦中作樂的譏誚對話。本書引入的一些新角色,如剛瓦德‧拉森、克里斯森以及卡凡特等人,都替故事增添不少笑點,削弱《蒸發的男人》所遺留的沉重感。 《陽台上的男子》透散出來的寫實主義,在查案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許多時候,案件的突破都是由於機緣巧合,而非某個天才偵探的推理智慧;更多時候,辦案人員缺乏有力的線索,必須大海撈針。以上種種都對應到真實的辦案情況,這種真實感正是寫實主義作品的強大力量,使得真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界線逐漸模糊,彷彿案件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事實上,《陽台上的男子》創作靈感也是來自當時發生在瑞典的真實案件。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間,一名叫做John Ingvar Lövgren的男子連續殺害了四名女子,最後兩名年紀分別只有六歲與四歲,死前都遭到強暴,兇手也因此被稱為「女孩殺手」。讀畢《陽台上的男子》,可以發現,作者不但參照了連續姦殺幼童的題材,連兇手的性格和職業也一併從該真實案件中採用,讓整個故事再度增添現實感。 即使寫實主義風格濃烈,作者仍加入了不少戲劇性的元素,使得故事仍然具備推理小說的曲折離奇與緊張感。此外,故事最後,馬丁‧貝克找出第三名關鍵證人的方式也是這部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讀者必須跟著馬丁‧貝克的腳步,將故事在前面章節中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筆,與後來的一則關鍵資訊建立連結,才能順利突破膠著的案情。上述這些極富推理趣味的巧妙設計,不但加深了案情撲朔迷離的程度,也讓稍嫌平淡的警察辦案過程描述增添更多「燒腦」樂趣。 《陽台上的男子》或許不是馬丁‧貝克系列中最傑出的作品,但以全系列來看,卻是奠定寫實主義風格的重要作品。經過前兩作的歷練,作者對於寫實主義風格的掌握,以及對於警務工作的描寫漸趨成熟,本作正是一次成功的演示。然而,馬丁‧貝克系列真正的精采,從下一本《大笑的警察》才正要展開。《陽台上的男子》可視為通往經典的重要橋梁。撰文——林斯諺推理作家,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已出版十二本推理小說,近作為《床鬼》。現為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章節目錄
編者的話・導讀—馬丁・貝克與連續殺童魔關於《陽台上的男子》・斯德哥爾摩區域圖・陽台上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