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美國著名傳記作家,現任亞斯本研究院(Aspen Institute)執行長。曾任《時代》雜誌執行主編、CNN董事長兼CEO,在歐巴馬總統上任後,更被指派擔任美國廣播理事會(BBG)主席。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媒體人,更是備受讚譽的傳記作家,包括賈伯斯親自登門請他撰寫的《賈伯斯傳》、近日獲國家地理頻道改拍成影集的《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季辛吉傳》等暢銷傳記作品皆是出自他手。另著有《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美國世紀締造者:六個朋友與他們建構的世界秩序》。
譯者簡介
洪慧芳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 Siemens Telecom 及 Citibank,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大師解讀行銷》《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好感度》《簡單,但不容易:明茲柏格談管理的本質》等。
名人導讀
專文導讀一 一位偉人的一生,一個國家的崛起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閱讀本書之前,我對美國這個國家,感覺既困惑,又羨慕。我羨幕美國的富強。美國的富,不僅是地大物博,也是全世界有才華與錢財的人,願意移入的結果。美國的強,也不單是軍事力量的先進,更是精神力量的完備,尤其是高等教育與社群意識;高等教育吸收全球的人才,而社群意識則發展出在地的團結。然而,我對於美國的困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我每次觀察美國人時,就發覺美國人的行事風格,充滿矛盾。我不知道,美國人是小氣,還是大方?美國人注重存錢,還是偏愛樂捐?美國人追求勤勞,還是享受?美國人的生活究竟是節儉,還是浪費?我甚至搞不清楚,在生活中,美國人是嚴肅,還是幽默?就政治層面來說,我不知道美國人強調的是理想,還是現實?就社會來說,我不知道美國人是追求自由,還是固守傳統?就信仰來講,我不知道美國人是世俗的,還是篤信的?對於想認識美國的人而言,我這一連串問號,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這些困惑我的問題,包含令我羨慕的美國富強,都在閱讀這一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答案。班傑明.富蘭克林出生於1706年,卒於1790年。從出生到過世的84年中,富蘭克林的生命都在十八世紀。了解的歷史的人都知道,十八世紀是啟蒙運動的歲月,也是法國人所謂的「光的世紀」(le siècle des lumières)。啟蒙運動就像光照在黑暗的大陸上,讓一切有關真理、道德、美感以及神聖的事物,都因為理性像光一般地點亮了世界,讓真實呈現,驅逐了先前的蒙昧。啟蒙運動所標榜的精神,並不單純地是一種革命式的轉變,但也不是演化式的過渡。就像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所說的,啟蒙運動是人憑藉其理性,對於所有眼前事物重新檢視,並以勇於求知的態度,開創未來。富蘭克林就是這樣一位開創新局面的人物。在他多彩多姿的一生中,富蘭克林具有三種不同的身份:第一、擁有精湛文字能力的印刷商;第二、擁有強大求知欲的科學家;第三、擁有崇高政治理想的外交家。這三個角色說明了富蘭克林一生的主要階段。但是,在人生的所有階段中,啟蒙思維一直貫穿所有他做過的事,成為畢生的準則。富蘭克林自幼聰穎,他的父親也確實想讓他受最好的教育,以待日後成為優秀的牧師。他自幼讀書就比一般人表現好得多,甚至毫無疑問可以進入哈佛學院。但是,他的父親以學費太貴為由,沒有讓他繼續就學,反而讓失學的十六歲青年,出外打拼,進入印刷業作學徒。富蘭克林不是一般的印刷工人,而是一個深具文字能力的作家。傑出的寫作能力,不但成為他解決生活的利器,也是他日後創造生涯(尤其是政治生涯)的工具。富蘭克林極擅於以假名的方式,甚至以孤苦老太婆的的名義,發表既諷刺又令人發噱的文章。在這些充滿辛辣文字與幽默思想裏,富蘭克林藉由辦報的形式,傳遞著他所堅持的人生價值:勤勞、儉節與實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非常驚訝地發現,富蘭克林總是能是提起如椽之筆,寫出擲地有聲的文章,不但引人深思,還能達到銷售目的。這種既認真工作,又努力賺錢的觀念,是他畢生的基本信念。看到這一點,我突然理解,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強調的,「勤奮工作、榮耀上帝」。重視工作與篤信上帝之間能夠連在一起的主要理由,就是在人間以勤奮與節儉的態度,回報上帝。富蘭克林是一位天生的哲學家。他雖然沒有發明了什麼偉大的哲學理論,但是他的人生,體現了美國最重要的哲學思想:實用主義。對於富蘭克林來說,沒有兼顧世俗生活的理想,失於空泂,但沒有思想作為導引的人生,必然迷失。雖然當初美國是一個為了追求宗教自由而成立的國家,可是我發現,18世紀的美國人,對於如何調和宗教規範與人生欲望,一樣感到徬徨與無助。富蘭克林當然也不例外,但是他總能將宗教的規範轉化為生活的啟發,勇於開創自己的人生。他做判斷從不遲疑,原因就是他的宗教信念。他絕不把宗教規範與《聖經》的內容當作教條。對這些規範,他維持了相當大的詮釋空間,並在其中,讓理性與感性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理性讓他維持方向,不會迷失,而感性卻時時提醒他,人是有限的。在很多地方上,人不但應該服從於上帝的規定,也必須承認自己的限制。每當我看到富蘭克林對於異性的追求與欲望時,我都不禁莞爾,想他這種不斷反省的過程,不正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道德支柱嗎?生長於啟蒙世代的富蘭克林,最令人膾炙人口的地方,莫過於他發現了電的妙用。我們從小都聽過富蘭克林如何透過風箏,把天上的電引到地上,讓鑰匙閃耀著火花。本書的作者非常仔細地講述這個傳奇故事,而且特別強調富蘭克林的確放過這風箏,還有兒子在旁可以作證。其實,相較於富蘭克林對於科學整體的發明與興趣,這一切不過是九牛一毛。富蘭克林在現在科學的開創上,功勞卓著,足稱為北美新大陸的啟蒙高峰。他對於科學的理解,完全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精神。當他看到任何值得進一步檢視的現象時,他總會不斷地在腦海中浮現出「為什麼?」的問題。然後,他會用實驗的方法,理解這個異於常態的現象發生的原因。掌握這個原因之後,他很自然地提地出一套解釋的理論,再藉由先前的經驗現象與實驗的架構,證視這個理論的有效性。我發現,這正是美國實用主義的應用。我也逐步理解,美國人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面對它們。我不敢說美國實用哲學的落實,完全是富蘭克林一個人的功勞,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這位一度在歐洲最知名的美國科學家,確實是美國啟蒙精神的主要代表人物。富蘭克林一生中功績最偉大的部分,就是建立美利堅合眾國了。集結智慧、膽識與幽默感於一身的富蘭克林,成功地經營出版事業的結果,使他能夠心無旁騖地於四十多歲就決定退休。同時,科學上的的發明與成果,也讓他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財富與知名度的結合,讓他的政治理念獲得進一步驗證的機會,也使他在美國脫離英國的獨立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極少人注意到,富蘭克林原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國支持者,甚至就是愛國者。他一直認為,只要英國重視北美殖民地的議會,把殖民地的人當成國內公民來看待的話,他壓根兒沒想到美國會從英國獨立出來。對我而言,這其實就是民主政治的不歸路,因為富蘭克林所說的兩種理想(英國國家主義與個人公民訴求),對於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來說,根本就是矛盾的。帝國的公民來自英國本土,而海外殖民地終究是為了剝奪各種資源而建立的。因此,富蘭克林很早就以英國子民的身份告誡過英國大官們,如果英國執迷不悟,不把把北美殖民地這些人當成公民看待的話,那麼一場脫離英國的獨立運動就不可避免。事實的發展的確如此,讓富蘭克林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獨立的這條路。當我閱讀到這一段的時候,心中不斷的反覆思索,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人從熱愛英國,轉變到對英國宣戰?我一直在想,富蘭克林如何在情勢所需的關鍵時刻,做出決定性的改變?富蘭克林的改變是建立美國至為關鍵的一步。在當時,曾經居住英國,並且與當地知識份子熟識的北美人士並不多,而富蘭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有意地無意地提醒讀者,富蘭克林是最了解英國的人。果然,從1776年,美國大陸會議宣布獨立以來,富蘭克林立即被認命為駐法大使,爭取海外奧援。他不辱國人期待,憑藉才華與精力,在英法的紛爭中尋找機會,見縫插針,爭取貸款,贏得法國成為第一個公開支持美國獨立的盟友。富蘭克林出使法國的成果,讓美國在法皇路易十六的財政與軍事的兩重援助下獲得獨立,也為富蘭克林的一生畫下最精彩的句點。就在富蘭克林以七十歲高齡出使法國之際,他已經感覺到,這將是他人生的封刀之作。當他圓滿完成任務的時候,富蘭克林在新成立的美國制憲會議展開與英國的談判,並規劃了美國的未來。在這些豐功偉業中,富蘭克林總是能夠展現他的寫作長才,規畫出一套套方案。在這些規畫當中,他有極為理想的部分,認為落實民主是讓美國強大的主要理由;也有極為現實的考量,認為與英國交涉時,要藉機拿下加拿大,以確保美國從此永無後患。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綜合考量,無論最終成功與否,但為美國的未來,指出一個方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懷有本序一開始所列舉的那些問題,因而對美國感到困惑的話,你會發現,美國人思想的特徵,不是矛盾與衝突,而是實用與彈性。因此,縱使表面上看似不一致,但在骨子裏,美國人一貫的實用精神,才是讓他們在作判斷時,不受拘束的主因。富蘭克林就是這種富有實用精神與彈性判斷的人。閱讀本書時,我們不但能看到一位偉人精彩的一生,也看到一個國家如何從原始的樹林走出來,朝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進。本書不但內容精采,而且譯筆奇佳無比。在這一段複雜的歷史中,牽涉這麼多人物的情節下,譯者總是能夠精晰地把富蘭克林的一生,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我認為,這份辛勞與努力,不但讓讀者可以平順地進入富蘭克林的生命,也是對於這位偉人的最大敬意。基於以上所述,我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也希望所有想理解美國精神的人,都能像我一樣,找到思考的方向與答案。專文導讀二 閱讀《班傑明.富蘭克林》的理由出版人 顏擇雅用中文念,富蘭克林就是姓富,這中譯真是恰到好處。美國人想到富蘭克林,的確常常想到財富:自創的,而不是繼承的財富。在美國開國元勳之中,富蘭克林可說出身最寒微,致富又最快速。他畢生成就如此多元,跟他的創富能力絕對有關:四十二歲就賺夠錢退休,才可以投入他認為更有意義的追求。然而,如今許多理財產品以「富蘭克林」為名,主要原因倒不是他為自己創富,而是他教別人創富。他的《自傳》還有《窮理查年鑑》,書裡都有許多教人理財致富的格言與準則,例如要珍惜光陰,還債不該拖延等等。勵志如今是美國一大產業,《與成功有約》這種書可以暢銷全球,《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則不只暢銷全球,還在作者過世數十年後繼續培訓講師,課程推陳出新,這一切的理念宗師正是富蘭克林。這理念正是:致富是好的,小老百姓夢想致富是應該的。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以富蘭克林為資本主義代表,正在其「為致富而致富」的精神。致富本身即目的,不是為了買名車、住豪宅,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很厲害。事實上,他晚年出使法國之所以轟動巴黎社交界,一大原因正是他「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這種平實低調,美國現代許多富豪依然視為理所當然:例如愛吃漢堡配可樂的巴菲特,以休旅車代步的山姆.華頓(Walmart創辦人)。財富不該拿來炫耀,卻可帶來自由。富蘭克林運用自由的方式是投入公益。說到公益,他不是積極而已,簡直狂熱:火災叢生就組救火隊,邊亂蜂起就組民防,醫療不足辦醫院,教育不足則辦大學。這是他給美國的另一精神遺產:熱心公益才是真財富。十九世紀鋼鐵大亨卡內基在美、英蓋了兩千多間圖書館,比爾蓋茲在五十歲離開微軟投入公益,前面都有富蘭克林的啟發。除了公益,他也接受徵召投入公職。五十歲開始,他就多次派駐倫敦,為北美殖民地交涉權益。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不管怎麼爭取,家鄉一定有人質疑他放水。但他視公職為一種榮譽,不支薪都值得。繼承這種精神的,今日最明顯例子就是川普,他在炫富這點雖然不像富蘭克林,「商而優而政」這點卻絕對是步富蘭克林後塵。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富蘭克林最為人所知的功業當然是發明避雷針。這發明背後有名聞遐邇的風箏實驗,證明雷電發生原理。電學最基本的術語,諸如電池、電荷、導體、絕緣體、電容器,幾乎全出自他手筆。德國哲學家康德早在一七五五年(富蘭克林四十九歲時)就稱他為「現代普羅米修斯」,就是稱許他的電學成就。這成就卻絕非偶然。他是匠人之子,從小熱愛敲敲打打。十幾歲學游泳就自製泳具,年紀大了眼睛老花就自製雙光眼鏡。出使英倫的航程他成了墨西哥灣洋流的第一位紀錄者,吹東北風時他觀察到暴雨來自西南,因此提出最早的氣象觀測理論。美國近兩百年發明家輩出,貝爾發明電話,愛迪生發明電燈和留聲機,近年全球稱羨的創客運動也源自美國,跟開國元勳就有一位發明狂絕對有關係。富蘭克林熱愛做實驗,源自他對知識的熱愛。爸爸付不起學費,讓他在學校只能念兩年,以後全靠自學,拚命找書念,書本沒有的知識就自己做實驗。壯年後他成了西洋皆知的大學問家,連牛津也頒授榮譽博士。開國就有這樣的自學典範,美國於是成了相對來說比較不迷信學歷的國家。林肯也完全自學,沒任何學歷,卻無礙他在一八六○年當選總統。蘋果的賈柏斯、臉書的祖克柏格都沒拿到大學文憑,就獲得金主青睞,這種事在把學歷等同學問的國家就不可能發生。對富蘭克林來說,自學並不只是吸收知識,也是修正自己的過往錯誤。他年輕時蓄過奴,經營的報紙也刊登過黑奴買賣廣告,但他一旦認知黑人智力與白人無異,立即投入廢奴運動。他大半生效忠大英,直到七十歲還在為北美殖民地爭取下議院席次,可是一旦同胞決定爭獨立,他毫不猶豫搭船返鄉,為了革命不惜與獨生子反目。說到革命建國,總予人青春熱血的聯想。富蘭克林此時卻已經不青春也不熱血。無論是一七七六年起草《獨立宣言》,還是一七八七年制憲,他年齡皆已是其他與會代表平均年齡的兩倍。他對兩次會議的最大貢獻也不是慷慨激昂的演說,而是在會議僵持時講個笑話鬆弛氣氛,建議各方該怎麼各退一步。這就要講到他的文學天才。他是美國式幽默的鼻祖,美國第一幅政治漫畫即出自他手筆。他出版的報紙、年鑑,賣點除了勵志格言,還有他擅長的幽默文章。從十九世紀的馬克吐溫,到今日久播不衰的《週末夜現場》、《辛普森家庭》幕後編劇,都是富蘭克林在文學上的徒子徒孫。除了鬆弛氣氛,富蘭克林對美國制憲還有另一貢獻,就是一直站在民主這邊。在美國開國元勳之中,富蘭克林是最反對公民權要設財產門檻的。這點他的思想比制憲同僚整整進步了四十年,因為美國也要等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窮人才獲得平等參政權。這就要講回他年輕時如何出版致富:他出版的報刊、年鑑暢銷,不是因為他討好大眾,而是因為他眼中的大眾就是千千萬萬個像他一樣的匠人之子,也夢想改善生活,也夢想增進知識,也夢想社會進步。他在二十歲時就認定這種夢想不分貧富,因此在八十歲時也認定國家在分配參政權時應該不分貧富。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跟富蘭克林學習的:如何在八十歲時擁有一顆比四十歲晚輩更先進四十年的腦袋。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王文靜 商周集團執行長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苑舉正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詹宏志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蔡康永 作家、導演蔡進發 亞洲大學校長鍾子偉 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顏擇雅 出版人──聯名推薦從一位印刷工人成為科學家、發明家、作家到起草《美國獨立宣言》,推動黑奴解放運動,進而躍身為美國傑出的政治哲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被史學家譽為「第一位偉大的美國人」。他的一生堅持崇高的美德,生命充滿冒險創新的精神。作者華特·艾薩克森是一位傑出的傳記作家,他以宏觀的敘事角度,描繪班傑明·富蘭克林不凡的生平際遇、科學成就、政治理想以及人格特質,並以人文的角度客觀地呈現班傑明·富蘭克林的歷史評價,讓這位「美國之父」從歷史的場景栩栩如生地走出來。在這快速變動與不確定的年代,班傑明·富蘭克林一生堅守勤奮、節儉、誠實的品格,以及樂在學習、不斷創新之精神,是年輕世代值得學習的典範!--亞洲大學校長 蔡進發博士鑒於富蘭克林的天賦與成就,他的任何傳記都相當於六人或多人合一的編年史,而且每個身分都活力十足,妙趣橫生。這本精采的傳記就是以這種方式,帶我們瞭解無與倫比的富蘭克林。他是人人都想瞭解、卻永遠也瞭解不完的偉人。艾薩克森以精采洗鍊的筆觸,以及對政治圈、媒體圈、外交圈的細膩瞭解,勾勒出富蘭克林傳奇的一生。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令我愛不釋卷,欲罷不能。--史學家大衛.麥卡勒(David McCullough)艾薩克森為我們重現了一個經典的富蘭克林形象。在這本精采絕倫的著作中,富蘭克林是美國建國大業的主角,讀者將會愛上這位超凡入聖的熱血人物。無論是實務或理論上,他都是開國元勛中最善體民心的一位。--史學家多瑞絲.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富蘭克林曾說:「讓自己廣為人知,但別讓人徹底熟知。」每位傳記作家都曾經探究那句格言的意義,但沒有人做得比艾薩克森更徹底。艾薩克森帶我們從富蘭克林的種種人際關係,深入瞭解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舉凡友人和敵人、妻子和孩子、政治家、哲學家和外交官等等,艾薩克森都逐一窺探他們與富蘭克林的關係,從而勾勒出這位偉人及其人脈圈的全貌。--史學家艾德蒙.摩根(Edmund S. Morgan)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也精采刻畫了富蘭克林對他那個年代及後代的影響。畢竟,這樣一位對美國厥功甚偉的人物,不僅是最前衛的開國元勛,更充分體現了民族性的美德與矛盾。--史學家亞瑟.史列辛格二世(Arthur Schlesinger Jr.)
章節目錄
導讀一 一位偉人的一生,一個國家的崛起/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導讀二 閱讀《富蘭克林傳》的理由/顏擇雅(出版人)第一章 班傑明.富蘭克林,和他所發明的「美國」第二章 天路歷程(波士頓,一七○六—一七二三年)第三章 幫工歲月(費城與倫敦,一七二三—一七二六年)第四章 印刷工(費城,一七二六—一七三二年)第五章 社會公民(費城,一七三一—一七四八年)第六章 科學家和發明家(費城,一七四四—一七五一年)第七章 政治家(費城,一七四九—一七五六年)第八章 亂局(倫敦,一七五七—一七六二年)第九章 返鄉探親(費城,一七六三—一七六四年)第十章 密使(倫敦,一七六五—一七七○年)第十一章 反叛(倫敦,一七七一—一七七五年)第十二章 獨立(費城,一七七五—一七七六年)第十三章 朝臣(巴黎,一七七六—一七七八年)第十四章 長袖善舞的享樂家(巴黎,一七七八—一七八五年)第十五章 和平使者(巴黎,一七七八—一七八五年)第十六章 賢哲(費城,一七八五—一七九○年)第十七章 後記第十八章 結語謝辭富蘭克林年表人物表貨幣購買力兌換說明資料來源與縮寫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