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伊安.漢普歇爾—蒙克(Iain Hampsher-Monk)當代英國著名政治思想史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早期現代政治思想。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政治理論講席教授,頂尖國際專業期刊《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的創始主編。主要著作除本書外還有《政治理論中的概念與推理》、《柏克:後革命時代的寫作》、《法國革命的影響》、《比較視野中的概念史》(主編)等。
譯者簡介
叢日雲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與政治學理論。著有《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當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西方文明講演錄》(主編)、《當代西方政治文化復興》(主編)、《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主編)、《美國秩序:保守主義華人眼中的川普主義》(參編)等書。主持翻譯《牛津歐洲史》(四卷本)、《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譯叢》等。
作者自序
導論(節錄)本書寫作時,考慮的首先是大學生和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所以,談不上有多少原創性。我試圖對書中所涉及的思想家,其新近的學術研究狀況進行反思,鑑於上述目的,本書大體上就沒必要寫一篇詳盡的導論了。不過,筆者理應向喜歡追根究柢的讀者交代一下寫作意圖。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點像耕耘在知識的荒野。至少在政治學、哲學和歷史學相毗鄰的學科領地之間,涉及到政治思想的學科邊界是有爭議的。本學科的研究者都意識到近二十年來出現的、來自歷史學的強勁攻勢。我和戈爾曼(Janet Coleman)於1980年開始在艾希特(Exeter)大學創辦的《政治思想史》雜誌(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在這場運動中起到一定作用。這場運動的部分影響在於,與以往理解歷史上政治思想的運動與環境的方式頗為不同,我們將注意力聚焦於更大範圍的文本和其他材料上。然而,上述三個學科的大學生所面對的「政治思想史」或「霍布斯以來的政治理論」仍然停留在對「偉大著作」的研究上,這是「史學革命」做了許多努力要推翻的做法。不過,從教學的角度考慮,這樣做有其合理性。學生們無論從歷史學、哲學還是政治學來接觸政治思想史,都會感覺到這些過去的重要思想家有話要說。對哲學家而言,他們提出了一些政治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揭示了這些問題與認識論、道德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的可能關聯,以及近年來人們日益意識到的,在這個領域所必備的對哲學自身的歷史感。對歷史學家來說,無論嚴肅的史料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轉向了對歷史片段與特定爭議且更易操作的研究——這種研究可以聚焦於不太重要的文本和脈絡——對重大理論觀點的宏觀理解仍然是必須的,哪怕只是為了理論的或對其他歷史學分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為寬廣的背景。對政治學的研習者而言,政治理論的研究會迫使你正視在其他場合隱而不彰的規範性問題,對於在偏向政府領域上不斷沉溺於描述性研究的威脅,這是一個必要的平衡。對文本的分析也為對意識形態的評價提供了最具專業水準的依據。對那些一本正經地聲稱是「政治科學家」的人來說,甚至更需要提醒他們記住自己所使用的詞彙和概念的詮釋學基礎。上述每一種情況,都要求學生閱讀(至少希望他們如此)作者的原著。某些政治思想史著作,如令人尊敬且仍然有用的薩拜因(Sabine)的著作,在最近重新定義的意義上,的確屬於歷史,不過,它們覆蓋了如此之廣的範圍,以至於不能幫助現代的學生閱讀面前的思想家原著。而這正是本書的目的,我努力將歷史感帶入文本——這種歷史感,我是在最近的革命中獲得的(我受過哲學和政治學的訓練,沒受過歷史學的訓練)—讓這些思想家激發學生以哲學層面去思考,而不犯愚蠢的錯誤(那些作者可都是很久以前的人了)。我希望,本書所討論的著作的政治內容不會因我的這種處理方式而被遮蔽。不過,按我們對「政治思想史」這個術語的理解,這部著作還不能稱為一部真正的「政治思想史」。我們目前所能獲得的知識使我懷疑,寫作這樣一部政治思想史,尤其是嘗試寫一部在一卷的篇幅裡覆蓋這個歷史時期的著作,到底是否有可能,甚至到底是否為明智之舉。它追求的目標類似於某種旅行者的指南,在學生學習「政治思想史」課程時,有助於幫助他們消化原著,或在吃力地啃原著時短暫地抽身出來求助於它。由於本書的目的是提供入門指導和服務於教學,這使它對思想家的安排並不均衡。我努力反映目前學者們對各位思想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也並沒有完全掩蓋作者的聲音。這樣,在霍布斯和馬克思的部分,對新近企圖重構他們理論的嘗試進行了討論,而那些重構的方式對這些作者來說可能看起來有點奇怪。在黑格爾一章,在概述了背景之後,就集中筆墨於克服理解他的論證邏輯時所產生的巨大困難,這種做法既反映了最新著作的成果,也適應了學生們的需要。選擇予以討論的文本範圍也在很大程度上出於一種評估,即這些文本最有可能要求學生閱讀。據此,霍布斯、洛克和黑格爾只選擇了單一的著作,而馬克思和彌爾則選擇了多部著作。在各種納入討論的問題上,我並未嘗試對評論者們的立場做出全面闡釋,也沒有對每種立場的最終源頭做出全面的說明。我的方法是使用注釋,首先,這主要是為了給我在正文中的詮釋提供依據,其次是為了進一步詳細解釋或做出某些限定,而這些內容如果放在正文中,會造成行文的錯亂。此外,在某些地方,這些注釋是為了提示一些重要的詮釋觀點和引用的二手文獻,它們都是我特別注意使用的。
章節目錄
【上冊】導論 方法論Chapter I 湯瑪斯.霍布斯一、導言二、實體的本質和真正科學的方法三、真正科學的本質四、人的科學五、人類的自然境況六、自然法七、國家的制度和本質八、關於義務本質的論辯注釋Chapter II 約翰.洛克一、導言二、洛克對菲爾默的回應:政治權利的基本假設三、個人財產權的確立四、區分父權與政治權力五、合法國家的特徵:同意的作用六、合法政體的結構:權力的限制七、行使反抗權注釋Chapter III 大衛.休謨一、導言二、休謨的方法論假設和理解的限度三、道德的自然史四、政府五、政治經濟學注釋Chapter IV 尚—雅克.盧梭一、導言二、《論藝術與科學》三、《論不平等的起源》四、自由的可能性五、《社會契約論》注釋Chapter V 「普布利烏斯」:聯邦主義者一、導言二、《聯邦主義者》支持更緊密的聯合的理由三、擴大的商業共和國四、關鍵術語的定義五、分權六、結語注釋Chapter VI 埃德蒙.柏克一、導言二、柏克的《法國革命論》三、革命國家的制度四、埃德蒙.柏克:脈絡和綜述注釋【下冊】Chapter VII 傑瑞米.邊沁一、導言二、批判的方法:《政府片論》三、基本的前提:《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四、民主政府的功利主義類型:詹姆斯.彌爾的《論政府》與邊沁的《議會改革計畫》注釋Chapter VIII 約翰.史都華.彌爾一、導言:彌爾與功利主義二、與功利主義相對立的智識影響三、托克維爾和《論美國民主》與彌爾和英國民主四、《邏輯學體系》中關於方法的討論:彌爾的原則和方法五、對功利主義的修正六、彌爾論自由七、代議制政府注釋Chapter IX 黑格爾一、導言:德國啟蒙運動和早期影響二、抽象法三、道德四、倫理文化五、倫理文化:市民社會六、國家七、作為自由史的世界歷史注釋Chapter X 卡爾.馬克思一、導言:早期生活及影響二、對資本主義的首次批判:《巴黎手稿》和「異化勞動」三、歷史與社會理論四、社會理論的核心:理解馬克思的「指導性線索」——《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話語五、革命的策略與國家六、《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注釋致謝譯者後記參考文獻